口血未干
【释义】
古时订立盟约的时候,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指订立盟约没多久便毁约。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典故】
春秋时期,楚晋两国争霸。
有一年,晋国和其他七国联盟攻打郑国,楚国按兵不动。郑国派遣使者去见晋国将领,想要求和。晋国主帅荀偃不赞同议和,他提议围困郑国,楚国不愿意晋国吞并郑国,必定会出兵救援。等盟军把楚国打败后,再允许郑国的求和。这样一来,晋国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其他国家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都主张议和。他们认为,郑国向晋国讲和,也会引起楚国的不满,楚国必定会出兵攻打郑国。等郑国、楚国两败俱伤时,盟军再发兵攻打楚国,就会把损失降到最低。
于是,晋国答应了郑国的求和,并举行仪式,订立盟约。郑国卿士公子马非参加了仪式。
晋国代表说:“此后,如果郑国不听从晋国的号令,必定会遭天谴的。”公子马非说:“郑国夹在晋国、楚国之间,是上天给我们的祸患。今后,我们顺从大国,如果大国再对我们发起战争,也会遭到天谴的。”
仪式举办完之后,晋国和其他七国全部撤退。不久,楚国果真因此恼火,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君主恐慌不已,公子马非提议和楚国议和。有些大臣反对:“我们刚和晋国订立盟约。现在口血未干,就要和楚国订立盟约吗?”公子马非义正词严地说:“和晋国结盟的时候,我就说顺服大国。晋国是大国,楚国也是大国,为什么不能结盟呢?”
于是,郑国又派遣使者和楚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郑国赢得了暂时的安宁。
上一篇:口蜜腹剑典故故事|口蜜腹剑释义
下一篇:古调不弹典故故事|古调不弹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