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为政篇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围绕着“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孔门十分重视“政事”,孔子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古人把《为政》列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注释】
[1]北辰: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在天正中而且静止不动。[2]共(gǒng):通“拱”,围,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围绕在它的周围。”
圣人的智慧
这是《为政》中的第一章,其中主要讲的是为政治国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为政者如果以德治民,自然就会具有极大的道德感化力,使百姓人民能紧紧地聚集在他们的周围。在具体的步骤上,孔子提出:要首先重视道德礼教,辅之以政令刑罚。要使百姓懂得荣辱廉耻,让良好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一味的严刑惩罚仅仅能使百姓心存畏惧,而不能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其次,孔子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心去选拔人才。这样,贤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会满意。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他的很多想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许多官员的腐败堕落,无数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我们要不要道德约束?怎样实现官员乃至普通百姓的自律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大难题。道德靠说教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其实公德无小事,你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积攒一份向善的力量。刘备在白帝城留给儿子刘禅的遗书里说得好:“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成为圣人,但是向着至善的方向努力,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1],曰:‘思无邪[2]。”
【注释】
[1]蔽:概括。[2]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篇》。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诗》在春秋时期是士大夫人人都要学习的经典。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先秦的许多古书中,士大夫通过赋诗来表明自己心声和志向的内容,简直是俯拾皆是。然而,《诗》中的许多篇章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有不少关于男女情爱的内容。怎么看待这类诗篇呢?孔子到了晚年,对《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删改修订。他认为《诗》的内容是纯正的,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自孔子修订以后,《诗》成为了儒家的经典,脍炙人口。《诗经》里的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太远了,然而先民的智慧和精神通过诗歌融进了民族的血液。《国风》的清新和真挚,就像仲夏夜的习习凉风,沁人心脾。《小雅》的深沉和幽怨,像一曲呜咽的竹笛,向我们诉说着先民们的忧思。《大雅》更像一首首史诗,把我们带到那个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里,与祖先们同甘共苦。《颂》是英雄的赞歌,远古的辉煌激励着我们继承祖先的志业。今天,我们的流行歌曲再也没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我们是不是需要从祖先那再汲取些养料,来提高我们的创作呢?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4]。”
【注释】
[1]道(dǎo):通“导”。引导,先导。[2]齐:整齐,约束。[3]免:指避免犯错误。无耻:指做错了事,心里没有羞耻感。[4]格:归服,向往。
译文
孔子说:“用政治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罚去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有了羞耻之心,就会自觉地认同归依。”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政治思想,后人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德治”而已,在诸多的批评家中,大多认为孔子只注重德治而忽视法治,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然。孔子的时代,王纲瓦解,礼乐不存,诸侯争雄,各逞其能,百姓陷于刑罚者不知其几,严刑酷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百姓想尽办法尽量躲避受罚,只有投机取巧之心,而没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看来,政治刑罚只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并不能彻底地使百姓摆脱刑罚。但是道德礼制的引导约束,是能够让百姓在心理上去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这就将政治法律的他律变成了自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人生的道义和使命等许多重含义。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判断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提高修养的一个过程。他讲自己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质的提高。这正是圣人的成长轨迹。《周易》里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眼前总是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的理由叫我们放弃。人生苦短,何必这么劳累呢?但谁又能保证在他年迈的时候不后悔呢?人总是处于这样的矛盾困惑中。不如这么吧,规划好每天,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每一天的圆满,才能铸就无悔的人生。美国着名的自行车运动员、一度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后又连续七次夺得环法大赛总冠军的阿姆斯特朗说:“我要让每一天都有意义。”NBA的球星阿里纳斯在一个广告里也宣称:“每一天我都竭尽全力。”朋友,你还犹豫什么呢?
原文
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卿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合称“三桓”。[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6岁。御:赶车,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樊迟问:“不要违背礼制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问孝[1]。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姓仲孙,名彘。是孟懿子的儿子。[2]其:指代父母。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果作为父母,只需要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这样的子女就可称为孝子)。”
原文
子游问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要能够赡养父母就是了。至于那些能够养得起狗和马的人,如果不恭敬地赡养父母,那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
圣人的智慧
现在中国,每个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不是简简单单地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孔子说赡养最后落在了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需要表面敷衍。话说回来,中国的父母是很伟大的,子女在赡养父母的过程中,父母并不会要求一日三餐都山珍海味,父母首先考虑的是子女是否吃饱了穿暖了,而往往忽视自己。体会到父母的这份爱心,子女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就会多一分尊敬之心。说实在的,父母对于子女从来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连赡养的义务都尽不到,那可真是禽兽不如了。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2],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脸色。指和颜悦色。[2]馔(zhuàn):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有了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先让父母品尝,难道竟把这当做孝吗?”
圣人的智慧
孝是孔子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伦理道德概念。孝其实反映出了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这个物种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论语》连续四章都是谈孝,孔子告诉孟懿子和樊迟:对待父母应该始终守之以礼,做到不违背礼法。对孟武伯,孔子指出作为孝子,一定不能让父母为自己过度操心。子游问孝,夫子告诉他:人之为孝在于敬。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深深尊敬的情感。和动物的自然本能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到行动上,孔子认为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2],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是孔门弟子中天分最高的、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小孔子30岁。[2]省(xǐng):思量考察。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但他退回去后自己思索,也能够发挥得很好,颜回并不是愚笨的。”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可是他总是在和老师的谈话中显得特别谦逊,认真地听,没有异议。下来以后,对老师的言论却有所领悟和阐发。孔子认为颜回既尊重老师,又善于学习,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颜回在这里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低调”。与锋芒毕露的子贡、忠勇激烈的子路比起来,颜渊总显得那么不温不火,似乎是个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的隐者。然而,颜回的道德学问却是孔门中最高的。这一切,都是他低调努力、刻苦自修的结果。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得好:“做学问有大志者未必会有大成就,反倒是那些默默努力的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实,王国维本身就是个颇低调,甚至有点自卑的人。正是这样的人,在20世纪的国学领域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低调一点,会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也会减少和别人相处中的许多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人焉廋哉[3]?人焉廋哉?”
【注释】
[1]以:根据,原因,言行的动机。[2]由:经由,走的道路。指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3]廋(sōu):隐藏,隐瞒。
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做事情的本末终始,了解他的心灵寄托。这个人还能怎样隐藏呢?这个人还能怎样隐藏呢?”
圣人的智慧
知人者智,了解别人是古人智慧的重要方面。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孟子也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是心声。孟子就是通过听其心声,直视心灵的窗户来观察人的。孔子的思维则更为缜密。他关注人言行的动机,考察他所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安心去做的是什么事情。经过这样一番调查,别人怎么能欺骗他呢?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世界,避免和别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怎样了解别人?如何保护自己?我们的确有必要从古人那里来汲取智慧。人是复杂的,古人常说“厚貌深情”。很多人都是用忠厚的外貌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所谓画虎难画骨,知面不知心。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言行总会有一致的地方,人的行为和动机无法割离。仔细分析一下他人的动机、方式以及他的喜好,就基本可以把握这个人了。邓小平说得好:“朋友要交,心里要有数。”做到这些,我们就是心中有数了。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圣人的智慧
“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弥久而常新的道理,孔子的时代是那样,在现在依然意义非凡。总结过去,发现新知,只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个人来说,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在知识上要有所创新,在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在事业中要有所创新。那么,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呢?孔子一语道破玄机——“温故”。过去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只要你回过头去看,你都会发现新的东西。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复习旧知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体验、一种熏陶、一种品味,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了对旧知的认识,又能够发现并获取新知。试想一下,故地重游,自然有许多感慨,但是山川变迁,你又会发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故友重逢,感慨了别离后的欣喜悲欢之后,或有许多意外的发现。诸如此类,温故的含义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光辉的未来依旧根植于曾经几度忽略的过去。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能。”
圣人的智慧
美国着名哲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说:“孔子思想的主旨不是‘个体的发现’,或者说不是个体终极重要性的发现。纯粹的个体是华而不实的、可以锻造以及脆弱易碎的,当一个个体在人生的礼仪活动中发挥作用时,该个体就被转化成为一个辉煌灿烂和神圣的礼器。”看到这段话,我们不能不承认赫伯特·芬格莱特对孔子的“君子不器”进行过深刻的探索,在某一层面上,他抓住了孔子的思想,纯粹的个体在人生的礼仪活动中的确会充当一个角色,其辉煌灿烂的时刻真是如同一个“辉煌灿烂的和神圣的礼器”。然而这并不是孔子所说的全部,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人不是机器,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机器的单一构件,而是要让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和实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人——尤其是个体的人完完全全地被职业化了,已经演变成了“君子必器”,否则在这个社会中似乎难以生存。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需要的就是打破这种“君子必器”的模式,谋求自我潜在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作为个体的人才能既不会成为“辉煌灿烂和神圣的礼器”,又不会在这个社会中迷失自我。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说的,然后再说。”
圣人的智慧
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践家,而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一味良药,医治的是只说不做、夸夸其谈的病。从孔子自己来说,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是实践,先从自己做起,而后再去教导别人。言行一致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空头理论家依然大有人在,对别人进行各种各样的要求约束,而自己只说不练,拉大旗扯虎皮,极尽舌辩之能事,信口雌黄,其行为是不足取的。因此,先进行实践,然后再说,这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说出来而不做,就好比流逝之水、离弦之箭,一去而不复返了。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2]。”
【注释】
[1]君子:古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或是出身贵族、有官职地位的人。周:同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合群。比(bì):本义是并列,挨着。这是指为私人利益而结党营私。[2]小人:人格卑劣、不正派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与人合群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合群。”
圣人的智慧
君子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对君子的内涵作了许多阐述,以上的三章就是从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君子。作为君子,他不能是个只有专才的技工,而是具有政事、文学、德行、言语等多方面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君子要行重于言。做好了再说,不空发牢骚。君子还要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让大家感到很舒服,愿意接纳你,但是不为自己的利益去营私结党。在人群中彰显你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周围的人向善。
君子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都是凤毛麟角的“珍稀物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他们就代表着良知和道德。要做到君子的确是相当地困难,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种努力。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国忧民的感情,都是君子内涵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怎么做君子呢?首先,得做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然后,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保持一颗永远向善的心。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wǎng):通“惘”。迷惑,昏而无得。[2]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一味地进行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圣人的智慧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东西两位哲人殊途同归,东海西海,此心相同,此理相同,这一道理到现在依然不过时。思维在人学习知识乃至于知识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学不思,所学知识无法变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现在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只靠死学是不可能达到知识彼岸的。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1],斯害也已。”
【注释】
[1]攻:攻击。异端:不同的学说、主张。
译文
孔子说:“攻击其他的学说,这种做法是有害的。”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攻,可解作攻击,《诗经》上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也有治的意思。异端,有异端邪说之意;也可解作另一端,事物的另一方面。“已”字也有两解,可以解作停止;也可以当做助词,这些解释合起来,就太麻烦了。这样麻烦,就要先正本清源,用《论语》用语之例来判断。《论语》有:小子鸣鼓而攻之;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都不训治而训为攻,所以应当解为攻击。用“已”字的有:末之也已,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应当是助词。孔子的时代,中国还没有佛教,杨墨之说的出现也得等段时间。孔子又不太可能排挤道家,所以异端解成异端邪说就不对劲了,解成诸子百家之说就差不多。后面有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诸子百家之说,就可以说是小道,君子止于不为而已。如果党同伐异攻击起来,必然是非蜂起,这就成了世道人心之害了。而夫子之量,是海纳百川,无所不容。所以这一章的意思是:攻击其他的学说,这就会造成祸害。
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长期追随孔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2]诲(huì):教育,诱导。[3]知:最后的一个“知”字是明智、聪明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主要谈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他主张温故知新。首先,要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了,再去学习新的东西。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其实也是对温故知新的深层阐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在学习态度上,孔夫子认为求知必须有个认真的态度,所以他对子路谆谆教导:一定不要不懂装懂,要踏实诚恳。学问的世界众说纷纭,会使人迷失方向,因此不能随便听信异端邪说。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弥足珍贵。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基础,他主张要经常温习。不把学过的东西吃透,即使学了新知识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在我们这个时代外行冒充内行的南郭先生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真的需要重温一下孔子对子路的话。因为我们实在谁也欺骗不了,所能瞒过的仅仅是自己的良心。有时说出“不知道”三个字并不意味着丢人,而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即使真的不知道,圣人还有另外一句话:“知耻近乎勇。”
原文
子张学干禄[1]。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则寡尤[3];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8岁。干禄:谋求做官。[2]阙:空,缺,有所保留。[3]寡:少。尤:过错,错误。
译文
子张想学习谋求做官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疑惑的地方先有所保留,谨慎地说出可以肯定的部分,那么就很少犯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就能减少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圣人的智慧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也说: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弟子们学好了本领是应该报效国家的。然而出去做官又谈何容易,他告诫子张:凡事都应该小心谨慎,说话没有什么过错,做事不留什么遗憾,那么你就是个比较称职的官员了。想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就可以体味到夫子对弟子的这番话真是语重心长了。今天我们享有了比孔子所在时期更广泛的自由,还需要这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吗?人们常说,小心驶得万年船。我们现在要面临的事情远比古时要复杂和琐碎得多。一个工程师会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错位导致一座宏伟的大厦在瞬间坍塌,一个外交官会由于一个单词的使用不当导致一起外交纠纷。能不谨慎嘛!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要想把工作做得好一点,是不是也能从中受点启发呢?
原文
哀公问曰[1]:“何为则民服[2]?”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
【注释】
[1]哀公:春秋时代鲁国最后的一位国君,姓姬,名蒋。“哀”是他死后的谥号。在位二十九年(公元前494到公元前466)。[2]何为:怎么做,做什么。[3]举:推举。直:正直端正的人。错:通“措”,废置,舍弃。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恶阴险的人放在一边,则老百姓服从;提拔邪恶阴险的人,把正直的人放在一边,则老百姓不服从。”
原文
季康子问[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4]:“子奚不为政[5]?”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6]。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7]?”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掌握鲁国的国政。[2]以:连词。而。劝:努力,勤勉。[3]临:对待。[4]或:有人。代词。[5]奚:为什么。疑问词。[6]书:指《尚书》。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见于伪古文《尚书·君陈》篇。施:延及,影响于。有:语气助词。[7]其:代词,指做官。为政:参与政治。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忠心为你勤勉做事,怎么样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忠于你;提拔好人,教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这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孔子仍然谈的是为政的问题。孔子告诉为政者,要使老百姓认可你并愿意为你做事,你必须为百姓做好表率。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人民,并适时地予以教育。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亦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同时孔子也提出了为政的两个方面: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总的来说,管理者似乎永远有一个心结,子民和下属是否忠诚而努力?千百年来的治世或乱世,分分合合、熙熙攘攘,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按孔子的说法,这答案不在子民或下属的身上,而是在管理者的心中。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䡚[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䡚(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2]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车没有了䡚、小车没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反复强调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处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车上的榫头一样,没有榫头车就会散架,人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关于信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充耳皆是,媒体的宣传,商家的保证,上自高级干部,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说诚信,人人都在讲诚信。专家学者累牍连篇,大谈诚信在目前的重要性,似乎这些东西挂在嘴上了,我们这个民族诚信缺失的状态就会好转,我看不然。诚信不是用来说的,不能当饭吃,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大众自觉自愿地来实践诚信,没有了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和谐,就会难以向前发展。先从自己做起,这是诚信的根本所在,只有自己立住脚跟,才能去要求别人。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礼[2],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朝代。[2]殷:指商朝。商传至盘庚,从奄迁都到殷,遂称殷。商是国名,殷是国都之名。因:沿袭。礼:指整个礼仪制度。[3]损益:减少和增多。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世的礼乐制度能够知道吗?”孔子说:“商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商代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代的,即便是一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1],诌也[2]。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2]谄:谄媚、阿谀。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他,这就是诌媚。见到应当挺身而做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没有勇气。”
圣人的智慧
勇敢作为,是士大夫的必要素质,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大丈夫应该有种为正义献身的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像孟子所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见义勇为在今天成了社会大力表彰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固然十分重要,但当弱小的生命遭遇强暴,正义被邪恶所威胁时,你能无动于衷吗?圣人对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我们应该呵护好自己那颗尚未麻木的心。我们一次次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英雄们流血又流泪的镜头时,想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上一篇:论语《肆·里仁篇》释义
下一篇:论语《贰拾·尧曰篇》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