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唐·佚名
壁画重设色
纵一三○厘米
横八三○厘米
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五六窟南壁
在浩如烟海的敦煌壁画中,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可算是最引人注目的历史风俗画了。
张议潮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率领河西各族民众推翻了吐蕃统治,收复河西十一州,被唐王朝敕封为河西节度使。此窟是其侄儿张淮深于咸通五年(864)所建,为纪念其功绩,甬道两壁画有张议潮和夫人宋氏的等身大像,南、北两壁分别绘制了夫妇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由一百余个人物组成。画面前段是仪仗部分,依次为鼓角、大旗、武骑、仗骑、六纛、门旌、旌节、银刀官、卫士等等,或分列左右,或联骈中部,队容齐整,气氛热烈。仗骑之间有舞伎八人,衣饰华丽,体态婀娜,且舞且行。舞伎前两人骑马持牌,似在指挥;舞伎后随乐工十二人,大鼓、腰鼓、横笛、竖笛、筚篥、箜篌、琵琶,一应俱全。画面中段画有中心人物张议潮,体形特大,戴幞头,着大红袍,腰系革带,手持鞭,骑白马上,神情端庄矜持。数名前导正小心牵着他的坐骑过桥。其后紧跟着一支子弟兵骑队,马的毛色和人的衣着色泽各异,动态在整齐中见变化。画面后段是驼马驮运队与猎骑,戴不同毡帽、穿各式圆领衫的各族人民骑马驭驼,驰骋在广阔的原野上,表现出一片喜悦欢快的太平景象。
综观全图,虽人物众多,结构繁复,但被安排得虚实得当,秩序井然。前段的铺张浩荡和中段的自由奔放,既衬托出中段张议潮及其子弟兵的整肃雄壮,又使整个队列显得节奏分明,灵动多变,以收移步换景、波澜起伏之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长卷所特有的糅合时空于一图之长处。五彩缤纷的车骑伎乐和旗仗卤簿,在碧草纷披、桑柳夹道的明媚春光映衬下,更加艳丽夺目,生意盎然。画家驾驭题材和处理画面的才能,令人叹服。
从各个细部看,绘画效果也极为强烈。用局部的微妙区别来调节整体上的规整单调,是画家所用的重要手法。服饰的式样、色彩和图案,一方面因身份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大类,另一方面又在同一类型中极其变化对比之能事。比如鼓角手八人都穿戴同式样的毡帽、团花、骻衫、革带和白靴,但服色或朱或紫,或棕或绿,团花或星罗细簇,或大小错落,革带或黑,或赤,或赭,而且有的两两相对,有的对角呼应,十分耐人寻味。最有意思的是近百匹马的造形,红的、白的、花的,正面、侧面、背面,跑着、走着、立着,成组,分散、交叠,各各不同,在在异趣。不妨说,气势威武和场面壮观的视觉效应,有一半得力于对这些马的巧妙处理。
保存在敦煌的晚唐壁画,往往画风细腻,手法写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以及和它同为一个系列的《宋国夫人出行图》,由于不像尊像那样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也不像经变那样需要诉诸带枷锁的想象力,而具备着深厚可信的现实生活依据,与此同时,它又区别于那些直接描绘现实世界善男信女的供养人,不至于为虔诚庄重的礼佛目的所束缚,故能游刃于艺术理想和生活积累的深厚蕴含之中,取得更高出于一般晚唐壁画的特殊成就。
上一篇:《永泰公主墓壁画》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十六罗汉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