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作
绢本大青绿设色
纵五一.五厘米
横一一九一.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无作者款印,后纸隔水黄绫上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悉知此图作者为宋徽宗时宣和画院学生王希孟。
作品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山河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向被目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全卷大致分为六段景色,每段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高山之巅直插云际,峰峦冈阜延伸而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平坡、山谷村舍数座,人迹罕见,整个环境深幽宁静。接着便是细浪起伏的江水,水天之际远山一抹,更显出江面的辽阔无垠。第二段以山景为主,绝壁山路盘曲九旋,通向深处院落,谷间瀑布逐级溅泻,回归大江,高远中具深远之景,引人入胜。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均有活动人群。一座大桥横跨江面,这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下有三十二跨,中间建十字形的两层楼阁,宛如长虹,十分壮观。据考,它与宋代有名的利往桥、垂虹亭的文字记载相近,是北宋时代创建的形制,在宋代木桥无存的今天,为研究古代桥梁提供了极珍贵的形象资料。第三段从大桥开始,临江山峦逐渐从险峻转向平缓,并出现许多港湾,渔舟、货船停泊其间,沿岸绿田阡陌,村舍林立,显现出热闹的生活场景。隔江展现出第四段景色,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高峻,行人稀少,环境寂静。但水面仍游荡着各种舟船,零星的房舍楼阁内也有人栖居。中间还有一座横跨山溪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房,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设施。这些场景为寥廓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跨过曲折的水湾,便是第五段,以坦荡的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澄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人岸边撒网,士子亭阁赏景。绿树遍植,修竹丛生,近峦秀丽,远山逶迤,一派郁茂繁华的江南水乡风光。最后一段以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中景作结。
全卷着重抒写千里江山雄浑壮阔的气势,主景是起伏连绵的雄伟山势和水天一色的浩淼江河,融南北方特色于一体,使壮奇与秀丽相结合,概括地表现了祖国山河之美。在注重气势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巉岩邃谷,飞瀑鸣泉,茂林修竹,碧波烟霭,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在自然环境中,还安排了丰富的生活景致,如水村野市、楼阁亭榭、渔船游艇、长桥磨房等,以及众多的人物活动,如捕鱼、驶船、幽居、观景等,使画面更显得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这种可居可游的山水境界,形象地体现了北宋时代山水画的创作宗旨和审美观点。
千里江山图
全卷繁浩的场景,经画家精心布置,既安排得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每一段落既各具特色,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其间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交替安排、相互穿插,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既继承了青绿山水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全图主调是浓重鲜艳的青绿重色,同时也以赭色来渲染山脚、天色,从而更衬出青绿的鲜亮,产生光彩夺目的强烈效果。人物多用粉白、玉色,物体多用粉、黄色,在青绿重色的映衬下,使这些细小事物的形象也很突出。笔墨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勾勒法,用笔十分精细,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线一一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翱翔的飞鸟,也用墨、色细致地点出形状、动态,细小如豆的人物,虽无法勾出五官、衣纹,但情态的传达恰到好处。至于屋宇、桥梁、舟船等,也精细地画出了不同结构,为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形象资料。
希孟天生俊才,惜去世太早,作品存世仅此一件。
上一篇:《枇杷山鸟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后赤壁赋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