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作
纸本水墨
纵四八·七厘米
横二七·七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人物画高度发达的时代,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大体说来北宋到南宋前期,工笔、写实占主流地位;南宋后期出现变格,水墨、写意显得突出起来,其影响还波及花鸟和山水画,这有较大影响的画家要数梁楷。
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他籍贯在山东,远祖梁义在汉晋间为东平(国)相,当出身大家巨族。年幼时南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年间即师院画家贾师古。贾师古的人物画是师承李公麟的传统,用线虽已较疏放,但尚去李公麟的画风不远。梁楷今传作品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如《八高僧故事图》卷、《释迦出山图》轴,手法比较工整、严谨;一种如《泼墨仙人》,则属减笔、豪放一路。而《泼墨仙人图》正是梁楷人物画变格的代表作。《释迦出山》功力精到,款题“御前图画、梁楷”尚是当时画院的画风。元《图绘宝鉴》说“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是他在画院中已踞崇高的地位,“赐金带”尤为院画家的最高荣誉。嘉泰元年(1201)他以待诏之职,却“挂带而去”,则表示了他与画院的最后决绝。
《泼墨仙人图》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在绘画创作中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具体体现。画面除面、胸部用细笔勾出轮廓外,其他皆用巨笔阔笔横扫,每一笔既有墨色的酣畅,又有水分的淋漓,十分纵肆狂放,已达到旁若无人的程度。从人物造型来看,作者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整个头的三分之二,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鼻扁而大,嘴角下垂,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从而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应该说梁楷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
这幅画的产生,有作者本人的素质、社会条件和历史诸因素。画史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豪放不羁,而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见解,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风(疯)子”之称。这种“疯”,是当时自视为“正统”的人强加给他的,其性质同后来被称为“扬州八怪”的“怪”相仿,是梁楷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的表现,因而他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从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晚期墓中已有水墨人物壁画。南朝张僧繇、唐吴道子被称为“疏体”的典型。殷仲容已用水墨画人物和花鸟而取得“墨兼五彩”的效果。孙位的画中也有一种粗简狂放的格调。五代张图画人物衣纹浓墨粗笔如草书。至宋初的石恪已用粗笔写意画人物,如《二祖调心图》大体可借以了解石恪的画风。梁楷《泼墨仙人》在《名画琳琅》册内,清宫收藏,清《石渠宝笈》著录,是件确凿可信的作品,也是今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梁楷嫡传弟子俞珙、李权(活动在绍定、咸淳间),皆无作品传世,但宋末元初的法常(牧溪),元代的因陀罗、颜辉实为梁楷的重要继承者,明代院体与浙派的画家如戴进、吴伟、张路等的水墨写意人物又是梁楷体系的后继和发展。
梁楷的艺术思想和《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发展和盛行有密切的关联。他喜欢与僧人交往,画道释的题材,还常请高僧题字。如《北涧诗集》卷四载释居简《赠御前梁宫干》说:“梁楷惜墨如惜金,醉来亦复成淋漓,天籁自响成自阴,族使阁笔空沉吟……按图绝叫喜欲飞,掉笔授我使我题。”《山峰广录》等还著录他曾画过《妙峰禅师四鬼夜移图》、《猪头和尚》。今传《六祖撕经》,表现慧能蔑视佛教经典,自创禅宗顿悟理论,六祖(慧能)撕经的狂态也体现了梁楷对待人物画体系一种“离经叛道”大胆革新的精神。《猪头和尚》尚有摹本传世,或画高僧脚踩猪头,或画和尚双手捧着猪头大嚼,以示对传统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蔑视。“泼墨仙人”标题原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画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因之,《泼墨仙人图》一画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
泼墨仙人图
上一篇:《八高僧故事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四羊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