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韦偃牧放图
北宋·李公麟作(摹本)
绢本设色
纵四六厘米
横四二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在造形、白描等方面的技法成就,我们可以联系现存的代表作来加以研讨。《临韦偃牧放图》虽是奉命而作的临本,可是场面宏伟,刻画精微,既可以看出李公麟学习前人作品认真严肃的态度,同时反映了临摹者本身的艺术水平。并且,制作这样一幅摹本,在当时也具有一些现实意义。韦偃是唐代著名的善于画马的画家之一。杜甫有《题壁上韦偃画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啼。……”说明韦偃也长于壁画。在杜甫的诗歌里,有《沙苑行》:“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馀里。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收驹冠边鄙。……”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一诗中有:“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诗人的描写或不免夸大,但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皇家养马的规模庞大。既说明贵族官僚们爱马、蓄马并要求画家们画马,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大量蓄殖马群,也是当时国力强盛的一种标志。韦偃作这样大场面的《牧放图》,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北宋的封建统治者要李公麟临摹这一画卷,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但宋皇朝抵御外侮屡遭挫折,到王安石进行“变法”、谋求有所振作的时刻,统治者向往盛唐时的国力强大,对韦偃的这一幅画有所感触,因而要李公麟临摹复制。这种推测应该不是全无可能。
这幅《牧放图》画面描绘了一千二百多匹马和一百四十三个人(包括有关的官吏和牧马人),真是浩浩荡荡,马群如汹涌翻滚的波涛。牧场的冈坡起伏,远处展现出河流,令人感到很像杜甫《沙苑行》的意境。这样多的骑马人集中前进,也许是清晨正在集合出发放牧,或是对牧场进行检查巡视,更说明了这养马机构的规模庞大,并可以体会到在画外还有无尽的马群。
临韦偃牧放图
画面构图的疏密聚散变化,应该是根据韦偃的原作。而各局部形象的描绘,当有李公麟自己的心得和技巧补充融合在里面,这是古代画家临摹前人作品普遍存在的现象。画中每匹马的长度大致不超过二寸,可是它们的动态、方位、毛色千变万化。画家的刻画不但一丝不苟,并且形象精确。有些正在奔跑嘶鸣或地上翻滚的马,更显得神气生动。一些骑马或步行的牧马人,不但有青壮年或老年、有动或静的区别,更能在面积很小的脸部,画出种种不同的面型和精神状态。这正符合了历代评论家所公认和重视的说法:李公麟不仅长于表现人物的动态或美丑,更能刻画出尊卑、贵贱等阶级属性。所以,这一幅画虽是宋代的临本,却具有双重的意义,既体现当时对国力复兴的愿望,也反映李公麟的艺术造诣。
上一篇:《古木怪石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五马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