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竹石图
元·吴镇作
绢本水墨
纵五三厘米
横六九.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绘画史上,疏林窠石画派起源于北宋的李成,他所作的寒林图引起了苏轼摹习的兴趣,而苏轼向文同学画墨竹法,两者相参,遂有其笔致萧散简逸的《枯木竹石图》。元代赵孟頫所作的《秀石疏林图》、《古木竹石图》等,在笔墨风格上可说都是沿袭苏轼的眉山竹派而情致更见潇洒。从李成的寒林和文同的墨竹,发展到苏轼以至赵孟頫所作的枯木竹石,亦即是从宋人至元人,在用笔上可明显看出已从较为硬实刚劲向较为萧散飘逸转化。这是元代文人画趣味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元代,由于赵孟頫的倡导,一般文人画家多对南宋画家用笔硬坚和水墨淋漓之作产生反感,干笔柔逸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但也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的画风,在当时的文人画家当中,却成为一个明显的例外。
与“元四家”当中其他三位黄公望、王蒙、倪瓒喜用干笔淡墨不同,吴镇作画擅用浓墨湿笔。在“元四家”中,其他三家都追随赵孟頫而有意避开南宋马远、夏圭的水墨硬笔画风,独有吴镇却是“合马(远)、夏(圭)、董(源)、巨(然)为一手”。吴镇这种不趋从他人的个性,自然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吴镇年轻时便习击剑喜豪侠,后又杜门隐居,忍饥耐贫,以卖卜为生。据传当邻居画家盛懋家门庭若市时,吴镇受到妻子的埋怨却毫不在意。而当有钱有势者向他求画时,吴镇又不屑一顾。不过有聪明人有意在吴镇到来之前置佳纸好绢于几案,或遇他一时兴起,却会随手挥洒起来。这一幅《枯木竹石图》,或许便是这样产生,亦未可知。如此的个性和经历,使得吴镇笔底的情韵,尤具有一种磊落随性、兀傲不凡的力度。
这幅《枯木竹石图》,一反苏轼、赵孟頫同类题材那路秀逸的作风,用笔沉着、雄健、简率,用墨苍郁、饱满。以这样的笔墨来表现枯木竹石之类的小品,显示了吴镇与众不同的气魄和功力。虽然笔墨沉厚,但吴镇在章法布局上却仍是灵活不拘。那居中的巨石,以类似李唐的大斧劈皴写出,其势略向左倾;而傍石的槎枒枯木,则有意略向右偏,使全图态势由危转安;再配以石根随手挥写出的兰草,和石顶既沉凝又潇洒的丛竹,则既表现了前后藏露的空间,又使全图的态势摇曳生姿,情致绵绵,相当生动。以沉郁的笔墨气格与灵动的章法布局相匹配,正是吴镇作为一位独特的文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枯木竹石图
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吴镇一生最喜画渔父图和梅竹,这显示了他的人品气节,也使他对这类题材的运用相当娴熟。由此图中的槎枒枯木,我们可想起吴镇常画梅树的老干新卉;由此图中的丛竹,我们亦可想到吴镇画过不少墨竹谱,他曾苦苦探究写竹技法。记得吴镇还为画竹题过一首诗:“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由此再来看这幅画,吴镇表现枯木、丛竹和巨石,在笔墨上竟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也就不奇怪了。
上一篇:《渔父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古木丛篁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