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稚川移居图
元·王蒙作
纸本设色
纵一三九.五厘米
横五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葛稚川移居图
王蒙的同时代人,都把他与赵孟頫联系起来,倪瓒称王蒙画“居然外祖风”(《清閟阁集》卷三),谢应芳也说:“王郎多学画最工,笔法似舅松雪翁”(《龟巢稿》卷六)。作为元代书画界泰斗赵孟頫的外孙,王蒙受其外祖父及二舅赵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母家传统给予的熏陶,仅是他艺术道路的跳板,董其昌认为:“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故酷似其舅,又泛滥唐宋诸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若使叔明专门师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也。”(《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的话,点明了王蒙画艺的基础是赵孟頫的法度,进而又转益多师,所以才能有出蓝之胜,而王蒙的“多姿”,不仅在表现技巧上,同时也体现在他的风格中。《葛稚川移居图》,便是不同于他常格的一种别调。
此图描写晋代葛洪(稚川)移居罗浮山的情景。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而身略小,古拙可爱,刻画十分生动,尤其是主人公葛洪的形象,当为典型的赵家风范。右下端一大片密密匝匝的杂树,山岩间遍布的树木,加之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远离尘世的环境,幽深宁静的气氛扑面而来,这种意境,和重山叠嶂式的构图,并没有偏离他的常格。所谓的别调,与常格的差异,在于具体的表现方法上。
第一,画树叶大量运用双钩填色,勾法和树叶的造型复杂多变,填色或墨、或青、或红、或赭、或墨带青、或红间赭,斑斓如具五彩,葛洪站立的木桥前崖壁上横出的一株松树,松针尖细拔挺,一丝不苟,并用色烘染,古气盎漾,与他平常所作判若两手。
第二,近景树干的画法,精勾细描,以色墨重渲,体态厚重,是工笔写实的画法,一反他写意或兼工带写的惯用手法。
第三,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烘染,近景坡石的皴染尤为精微,这是他在赵孟頫的青绿画法上去重就轻,并结合北宋画湖石的那种玲珑剔透的风致,故严谨中有松秀,轻而不佻,工不掩笔,墨彩相彰,韵味清润,并且,在画断崖时,略具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这又同南宋及吴镇、倪瓒的一些具体技巧有着某种似是而非的关联,与他常格中雄浑有力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方法迥异。
总之,王蒙的常格放逸,以情势取胜,此图刁斗森严,以含蕴见长,前者是当时(元季)的新体,后者是在新体中对古意的阐述。这种被视为王蒙风格的别调,在明代却受到文徵明的青睐,文徵明学王蒙,与此图的画法十分相近。
另外,“元四家”中,黄、倪两家,在山水中绝少画人物,吴镇也只常点缀些渔父之类,唯独王蒙的山水画,多具有人物活动的内容,除《葛稚川移居图》外,他的《太白山图》、《谷口春耕图》、《秋山草堂图》、《夏山高隐图》等,无不插入人物活动,这也是王蒙山水画的一个特色。
此图有王蒙用篆书题的“葛稚川移居图”并识“予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明汪砢玉《珊瑚网》、清安岐《墨缘汇观》等均有著录,可见此图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
上一篇:《夏日山居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下一篇:《谷口春耕图》原图影印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