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类·课虚得力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摇曳生姿,课虚得力。(邵渊耀 《环林评山中白云词》卷四)
【词例】
清 平 乐
张 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解析】关于此词的本事,据任砢玉 《珊瑚网》 云:“汾湖居士陆行直辅之,有家妓名卿卿者,友人张叔夏赋 《清平乐》 赠之。后二十一年,行直官翰林典籍归,叔夏、卿卿俱下世,作 《碧梧苍石图》,书叔夏词于卷端,且和其韵。”陆辅之为 《词旨》 之作者,张炎曾为讲授词学。他生于宋末,居吴中,少承家学,工诗文词; 有家妓卿卿善歌。张炎赠卿卿之词约作于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宋人词中赠歌妓者甚多,一般都极力描模她们的姿容服饰,赞美她们的歌声舞态,或表现与她们的爱恋之情,往往落入艳科的范围。此词如果没有关于其本事的记述,我们很难确定它是赠歌妓之作。当时张炎约四十七岁,陆辅之约二十余岁,卿卿应是妙龄的歌妓了。张炎在友人家中作词赞美歌妓卿卿,因作者艰难凄苦的生活处境,使此词摆脱艳科故径,词旨归于雅正。在写法上避实就虚,全从虚处着力,词意极为含蓄隐微。词的上片应是作者听卿卿歌唱时的感受,将它以可感知的鲜明形象表现出来,而且不用钩勒性的词语加以必要的说明,致使词意虚化之后极为朦胧。蛩,即蟋蟀,秋日鸣声最盛。唐代诗人白居易 《梦中闻蛩》 诗云:“西窗独闇坐,满耳新蛩声。”南宋词人姜夔《齐天乐》里描绘共鸣声是“哀音似诉”,“凄凄更闻私语”。这是凄苦断续之声,有似在江岸西风中低低的诉说离情。古代琴曲中有 《雁落平沙》,相传为明代戏曲家朱权所作,然很可能是根据传统琴曲改制的。它先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描绘宁静安详的境地,示意秋江的风情; 继以雁群鸣叫呼应之声表现生命活力的喜悦; 最后月落沙平,澄江似练,归于和谐宁静。整个曲调给人以肃穆又富于生机的感受。这与前者凄苦断续的低诉之声形成一种对照。如果说 “月落沙平江似练”是写的实景,那么词的下句 “望尽芦花无雁”,则可知是模写歌声有似琴曲,因而并不见落雁。词的下片抒情。“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珊瑚网》 引作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应为卿卿”,原词点明为卿卿所作,很可能作者结集时作了改动,致使词意模糊。北周文学家庾信,小字兰成,常有乡关之思,作有《愁赋》。庾信之愁以表现流落北方的憔悴情态,张炎却借以表示卿卿之歌声令人爱羡,引起一种相思之愁,故夜夜都难以忘怀。按照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私人生活习惯,在花间尊前对歌妓流露一点爱慕之情是正常的,为舆论所允许的,并不视为越轨行为。词的结尾,语涉双关。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描绘秋声之感受是:“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以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童子开门视之,夜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词表面是写从一枝梧桐而感知秋声,实际暗寓卿卿象一枝梧叶给不知多少人带来秋声,也不知惹下了多少的愁绪。词上片描绘歌声,下片抒情,都不正面着笔,避开了具体对象,在虚处着力,词意扑朔迷离,表现方面则摇曳生姿了。
清人周济评周邦彦 《浪淘沙》(“昼阴重”)云:“空际出力,梦窗最得其诀”。(《宋四家词选》)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词集中也常用虚写的方式表达暧昧的情事,如《浣溪沙》的“桑叶阴阴浅水湾,更无人处竹回环。飞来一片望夫山”。这也属于课虚得力的。
上一篇:含蓄类·借说婉曲式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含蓄类·愈含忍愈哽咽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