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意致凄婉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张子野“哀筝一弄湘江曲”,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黄蓼园 《蓼园词选》)
【词例】
菩 萨 蛮
咏 筝
张 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解析】黄蓼园将“意致凄婉”与“蕴藉”相联系是很有道理的。婉约一路的词多寄托凄婉情愫。“意致凄婉”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妙在能蕴藉”,那是运用委婉的手法,简炼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像与联想,来体察作品深隐的凄婉寓意。这也是词的一种重要的技法。
张先这首词咏弹筝歌女。据俞陛云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载“宋时有善弹筝之妓,有轻轻、有伍卿,每拂指登场,座客皆为痴立。客有赠诗者曰:‘轻轻殁后便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此诗出而伍卿之名益著。子野所遇筝妓,观其 ‘断肠’、‘眉低’二句,当亦深于情者。为鸣筝能手,不在玉腕、红纱之下也。”
张先这首咏弹筝歌女的词,与咏伍卿诗比较,的确另有一番意致凄婉的韵味。上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筝声,抒写筝音之美。“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倾听哀怨的筝乐声,引起了许多的联想。《湘江曲》 的筝声,本来是抽象的乐声,词人先贯以一个“哀”字,已让词意先染上浓郁的悲情色彩。继而以“声声写尽湘波绿”句,灵动地用比拟手法,以实比虚,唤起读者鲜明的意象。筝音声声,是听觉的感受,却又以“写尽”描绘,声音何能“写”呢?而张先却以筝声能知人意,经过想象的变形,让抽象的乐声化为具象的“湘波绿”,湘江春水的绿波,阵阵轻涌,比喻声声哀筝的细柔连绵,这“写”字使筝声有意识,有动态,有声音,从听觉到视觉,把筝声的动态作了生动的描述。“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句,承接筝声的描写,显出筝声的实感性的意境。词人体察筝声入细入微,以跌宕的笔调,品味在乐声中那种纯真的感触,“纤指十三弦”写的是弹筝动态,筝有十三弦,在纤纤玉手的错综弹奏中,细细地传达出无穷的幽怨暗恨,从筝声所唤起的共鸣中,感悟到乐声中幽怨的情思。令人在美妙的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下片极写歌女演奏情态的美妙,“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写人与乐器的生动情态。词人捕捉了弹筝者真切动人的神情,“秋水”喻眼如秋水。白居易 《咏筝》 诗有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句,“玉柱”句则形容筝柱斜列如雁飞,二句集中写弹筝人之美与乐器之善,两相配合,创造了含蓄的神韵境界。词人从筵度上弹筝人的眼神流转如剪秋水着笔,写弹奏者的专心与传神,一个 “慢”字,从眼神流动的角度表达内心的 “幽恨”情绪,而筝的形状的描绘,也蕴藉深藏,情在词外。筝柱之状斜列如飞雁,暗藏远地相思之意。最后逼出一个心物交会的世界,结句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更显得含蓄蕴藉,既写弹筝能手的高妙,也传达出弹筝女的幽怨暗恨之深沉。“春山眉黛低”的生动细致的表情描绘,是 “弹到断肠时”的凄婉感情的流露,沈际飞 《草堂诗余正集》 云:“断肠二句俊极”。黄蓼园 《蓼园词评》 云:“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是写筝?是写筝声中的感情寄托?两者已融合在一起了。词人在歇拍处的匠心构思,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韵盎然,词中意致凄婉的情调,已在不言而喻之中了,造意深微,余韵荡漾,出人意表,达到字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效应。
上一篇:风格类·韵高笔妙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抒情类·顿悟急转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