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换头最工妙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换头数语最工。(黄昇 《花庵词选》 卷五)
【词例】
满 江 红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归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淮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解析】清·周济在 《宋四家词选》 中云:“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换头多偷生,须和婉。和婉则句长节短,可容攒簇。煞尾多减字,须峭劲。峭劲则字过音留,可供摇曳。”柳永这首词是游宦浙江桐江而作,全词是写作者厌倦仕途、渴望归隐思想的佳篇。全词的佳妙和关键在过片,正如前人评价的:“换头数语最工”。
全词开头六句,点出时间、地点、景物,写的是傍晚泊船江边的情景,通过景物和气氛的描写渲染,烘托了作者无限凄楚的心境。接下来四句,从动景着笔,渔人归村,船上点点灯火,闪耀又逐渐消失,一个“飞”字,既突出动感,又表现了渔人归家时的急切和喜悦,反衬出词人飘泊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于是引出过拍两句,“回程”是归家。渔人归家的喜悦和欢乐,使作者倍感飘泊的凄苦,便渴望尽快结束这令人心伤的羁旅行役生活,归家享受天伦之乐。
换头是全词的精彩处和重心所在,也是作者对白天所见的回忆记叙。桐江风景历来为人共赏,早在南朝,吴均就在其 《与朱元思书》 中作过生动精彩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美则美矣,但字数稍多,柳永仅用四句:“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分别从烟、波、山着笔,就勾画出一幅风景绝佳的桐江山水图,语简意丰,生动传神。因此,清人周济称柳词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宋四家词选》)此处确实当之无愧。
换头数语于是成了作者归隐之兴产生的契机,看到这桐江美景,缅怀古人严光,这种思想渐趋强烈,因此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在 “归去来”的悲叹声中,不仅结束全词,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辛酸。
全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层次清晰又有变化,抒情气息浓烈。关键得力于换于数语,迷人的桐江景色与上片凄迷萧瑟之景构成鲜明对比,贴切地烘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兴起下片云泉之约的契机,委婉曲折,扣人心扉。因此,此词的成功与换头数语密不可分。
宋释文莹在谈到此词的影响时指出:“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 《满江红》”,(《湘山野录》)并引了全词,可见人们对柳永此词的喜爱。
柳永此词过片处十分鲜明,粗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一般都比较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着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壮志,却受到有权势者的阻挠。上片结句 “风雷怒,鱼龙惨”,情调苍凉。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把人的视线一下子导向了峰顶的蓝天,接着便吐出了胸中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情为主而起于激昂,两片界限分明,而被一种对国家前途无限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可见柳词与辛词于过片 (换头) 处手法的一致。
上一篇:结构类·侧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结构类·换头遥接收转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