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情词相称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蔡伯世曰: 子野词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词。情词相称者,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词话》上卷)
【词例】
踏 莎 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解析】词是一种抒情的新诗体,而语言就是这抒情的工具。因此人们把情与词是否相称,作为评论词篇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情词相称,是指词人以精美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情思想,亦即语言形成与思想内容完美的结合,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给读者以美感。这是对词家的高要求。然而要达到这种境地,并非容易。如果达不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可能出现情美而词不达,或词美而情不美。发生了词情不相称的缺陷。蔡伯世正是从这一视角,采用比较的方法,评论张先、柳永、秦观的词的。三位词家均属北宋婉约词派的大家,在当时名声与影响都很大。但三人词作,从情词相称这一美学视角思考,张先词语优美,可词情却不完美,有其不足。柳永词情虽美,然而词语鄙俗,亦有微憾。词情相称者,非秦观莫属。张先是善于造词语的大家,以词语精工优美而著称于世。由于善于写影,而时称“张三影”,词人也因此自诩,然而他词中所抒之情,多为情爱之思,惜乎境界不高。柳永词情高远,善抒羁旅行役与人生感慨之情,可是他追求词语通俗化,而采俚语、俗语入词、锤炼不够、故而词家批评他“词语尘下”,“情胜于词。”秦观后来者居上,合两家之所长,去两家之所短,形成了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达到了情词相称的艺术境界,时人称美。大诗人苏轼深爱其才,对其《踏莎行》(雾失楼台)词。吟诵展赏,书于扇面。对其死、感慨为“虽万人何赎”!
《踏莎行》(雾失楼台) 词,是词人在被贬郴州后所写。秦观因受苏轼的牵连,被朝廷新法派视为元祐党人,因而屡遭贬谪。竟至编管郴州。不白之冤,愤激于心;理想破灭,哀号无地。反思过去,体察现在,遥想未来,百感交集,苦无出路。由个人身世遭遇,而旁及社会人生。百思不解,唯其是恨。于是写景造境,锤炼词语,借景传恨,填成《踏莎行》(雾失楼台) 这首词,情词相称,千古绝唱。是秦观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上片写景,借景传情。开端勾勒出茫茫迷雾,用尽目力,望不见: 仙境的楼台殿阁,美满的圆月,银河渡口,桃花源的世界。词人这里所写景象和境实际是虚构的,用以象征现实的黑暗,美好事物遭到了毁灭,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美好理想世界无处寻找,因而痛感前途茫然,个人身陷迷雾中,找不到出路。暗示出自己被贬是由于朝政黑暗所致。凄迷的景象传达出感伤的心理和处境。接着词人写现实的环境和处境,郴州客馆,春寒料峭,夕阳西下,杜鹃哀号,独居馆内,馆门深闭。环境悲苦,处境孤独,心境哀伤。这两句是实境的描写。它是前三句虚境所引出的必然结果。虚实相映,而情词相称。由前三句所创造的凄迷意境发展到现实的寒凉悲苦的意境,展示词人遭受严重的政治打击后的理想破灭,茫然凄惨的心境。两者契合无间。
词的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先引用两个典故,写朋友、亲属寄来书信和礼物,虽然可慰藉一时,但终是要引发内心深恨,新恨旧恨相积,以致无法数过来,即砌成无穷无尽的愁恨。但又无法解脱。于是借眼前景,无理发问: 郴江水本来是绕郴山而流,而现在却抛开彬山而独自北流入潇湘而去。暗示出水有北去自由,而自己却无,移恨于郴江,无理而有情。似乎可以平抑心理,但实际更增加怨恨,恨海难平。
整首词抒发被贬谪的怨恨,选词造语,组合意象都十分精当。如迷雾、楼台、明月、津渡、桃花源、梅花、尺素、郴江、郴山、潇湘,配以准确的动词,构成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又排比对偶,给人以整散合谐之美。更有长短句式的不同,构成了节奏紧凑与舒缓相间的音乐美。于其中可以体察到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由愤急到无可奈何的忧伤。由忧伤而转恨、恨难平,而移恨于郴江,恨如江水,长流不尽。在这个意义上说,情词相称,毫无过誉。
秦观在填词中达到情词相称的艺术高度,实际上是填词艺术的重大发展,对后世词人影响颇大。
上一篇:抒情类·化成式:化虚为实(一)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抒情类·情景自然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