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妙于折进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词之妙,在透过,在翻转,在折进。“自是春心撩乱,非关春梦无凭”,透过也。“若说愁随春至,可怜冤煞东风”,翻转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折进也。三者不外用意深,而用笔曲。(沈祥龙《论词随笔》)
【词例】
苏 幕 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解析】 “文似观山不喜平”,词也是这样。意味深厚缠绵,谋篇和句法曲折,才引人入胜。在曲折中,将词意更进一层,便是为词意深笔曲的一种方法,这就叫做“妙于折进”。范仲淹的 《苏幕遮》 正是精于此法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别恨的词。上片写凄凉阔远的秋景,暗透相思。起首四句大处落笔,浓墨重彩。高处画出呈湛青色的云彩游动着的天穹,低处画处黄叶铺满的大地。接着,词人又将这一片秋色映入江河之波,波水上笼罩带有寒意的翠濛濛的烟雾,迷离凄清。而紧接的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句则将以上四句所写的天、地 (山)、水都置于斜阳之光的照射之下,可见斜阳之远。而下边笔锋一转,写道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切都在斜阳光照之中,唯独这芳草无边无涯,地外天外也无穷尽。芳草,在我国文学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象征。《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相传为蔡邕所作的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五代南唐 ·李煜 《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都体现了这一点。芳草无边,便是征途无边,离恨无边。这里以芳草之比天、地、水更远作衬托,进一步写出了游子离乡之远,思乡之情的悠长。而在 “芳草”之后偏偏著上 “无情”二字,正使人感到草木不晓人意,更做秋色伤心之苦,反迭出人的别情的深浓与无奈。这真是“妙于折进”、感情沉郁的好词句! 也正是这三句,自然地将词由写景推进到下片的抒情。
下片承接上片结语 “情”字,放笔写乡思,也写得曲折有致。词中先写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心头萦绕剪不断、理还乱的羁旅愁思。然后词笔翻转一下,“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此处说 “好梦留人睡”时不思。然而 “除非”二字正表明这是一种假设。实则夜夜并无此好梦使词人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梦中,多睡些。实则是夜夜欲睡因乡愁迫切而不能。不能睡时,是否可借高楼远望而解乡愁呢?词人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望而不见会更增添怅惘之感的。那么借酒消愁吧,可 “酒入愁肠”,非但不能忘忧,反而更增离忧,“化作相思泪”。这最后二句,透过一层,转而愈深,愈见沉痛。
折进之法,在宋词中用得妙的,也不仅一人。与范仲淹同时的晏殊、欧阳修,也都有 “妙于折进”之作。晏殊 《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由叹念远伤春之徒然,转而进至 “怜取眼前人”,绝处逢生,妙于折进。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不但笔法与范仲淹 “山映斜阳”三句相同,用意也有相近处。秦观 《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后句满是感伤气味的不尽之意,正由前句之意转出。仿佛词人对郴江说: 郴江啊,你本来有幸同自己的故土郴山欢聚一起,可又为谁背井离乡,流向潇湘呢?其实正是词人反躬自问: 自己本来可在与世无争的故乡悠然生活,又为什么要出仕,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以致远谪离乡,倍受凄凉呢?这两句意蕴丰富,笔致宛曲,深为苏东坡所赏,以致书于扇面,永志不忘。清人沈祥龙 《论词随笔》 中也曾举出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张炎 《高阳台·西湖春感》“春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讲它们 “下句即从上句转出,而意更深远”。这也是用折进之法而妙者。
用笔曲折不只折进一种,还有透过、翻转等方法。“自是春心撩乱,非关春梦无凭”,写感春而心中撩乱无绪,却讲同昨夜没来由的梦境无关。这不但写出了一种春日莫名的惆怅,而且那无凭的春梦,或许是词中主人公同情人相聚的好梦,而醒来一切皆去,闲情杂乱无端,又羞于言表,用一句“非关春梦无凭”来自欺欺人,安慰自己不去想它。这样透过春梦这一层写,更写出春心之缠绵。“若说愁随春至,可怜冤煞东风”,则是因用翻转而妙者。“愁随春至”本很自然,再翻转过来言“冤煞东风”,讲不是“愁随春至”,便写出此愁春未至而已有,长期蕴积,绵绵无尽,更委宛有情致。可见,用笔曲折确实会给词作带来不少兴味。不过从上述词例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这些名词,名句的曲折写法,都是有曲折之心意,才用曲折之词法的。若无曲折之意,而有意做作,是用不好任何一种写法的,“妙于折进”之词也断不能求得。
上一篇:抒情类·以曼声写幽愤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结构类·层次井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