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有点有染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淋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熙载 《词概》)
【词例】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 点染是国画的一种手法。中国绘画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追求气韵的生动,所以十分讲究浓淡虚实,阴阳明暗,于是用笔时或点或染,点染相间,使画面和谐、空灵。古典诗词同古典绘画艺理相通,也常用点染结合的手法,有的地方从正面点出,有的地方从侧面渲染,或者有的地方概括点出,有的地方具体描绘,这样,以景染情,以宾托主,从而增强抒情意蕴,更好地表现主题。
《雨霖铃》 是抒写别情的名篇。柳词善用铺叙,叙事、言情以完密妥贴见长。同时,他又能直中有曲,密中有疏,泻中有留,而最终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柳永于平直细密中求曲折变化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此篇,点染结合是他运用的技巧之一。这首词一般认为是柳永离开汴京到南方去告别情人时所作。词的上片铺叙了长亭送别、都门帐饮,兰舟催发,执手难舍等情景。在叙写过程中,词人用了两种笔法,一种是毫无假借,直言表露,以纯真炽热感人。而另一种则是有点有染,把情感同生动的意象融合起来,以景物渲染离情。刘熙载说此词下片“今宵”几句为染,那是更为典型之处。而上片的首三句和歇拍也都是有点有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一词即点出送别,而秋日黄昏的黯淡迷茫,雨后的冷寂凄寒,秋蝉的凄切哀鸣,这一切在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之外,都带有浓重的凄凉色彩,有时有地,有声有色,又出于一对离人眼中,自然形成完整的意境,渲染出离别的悲哀,使词一开始就形成凄凉的氛围。这里是描写环境景物,点出离别的时间地点,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离情。有了这一层的点染,下面的平叙便不显浅直。另外,歇拍处,用一“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是别时所想。“去去”,点明一程又一程地远去。接着以 “千里烟波”,描绘设想中的水途之景。然后,接着这途程,他又想到那遥远的江南:“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茫远的楚天,都是词人的想象。为了更好地抒写离情,他因情设景,以虚写之景,来渲染离情。离别在即,词人想到登舟之后,行一程; 又一程,千里烟波,茫茫无尽。这自然道出了行途之苦,而另一方面,这不恰似词人那迷漫无际的离愁吗?烟波与楚天作为词人想象中的抒情意象,都具有浩渺、迷茫的特征,而这正是对词人空虚迷茫的内心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下片是词人对别后情景的想象。过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伤离,以“更哪堪”推进一层,又以 “冷落清秋节”渲染。这一层语意概括,总领下片。下面作者进一步设想别后的冷落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全是渲染之笔。词人只用七个字,便勾画出一幅可资想象的图画。这幅图画,不仅视觉形象鲜明,而且每个意象都饱含情韵,有着浓郁的抒情色调。二者和谐地组合,构成萧瑟凄清的意境,而又将是满怀悲凉的词人初睁睡眼,顾盼寻觅之时所见所历,那么,它的凄凉情调该是多么浓重啊。离别的悲哀被渲染到极至,并且余味隽永,含蓄不尽。
有点,可以使作品主脉明晰,有染,又可使主脉得到渲染烘托,被表现得更加生动多姿。点,这在每篇诗词中都不可能缺少,而点出之后,又能染,这就是一种很高的技巧,所以有点有染的关键是有染,是点染的结合,因而,这一技巧的魅力,正在烘托渲染的佳致,正在点染相辅相间的妙合。而“点”,往往是抽象的情,“染” 往往是形象的景。清人江顺诒对刘熙载的点染说非常推重,说他“得画家三昧,亦得词家三昧”。有点有染,就诗词抒情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它的作用是使情感与意象契合,使抽象的情感借助于意象、意境,外化为审美的对象世界,让读者在得到情感信息的同时,也进入一个可以凝神观照的审美意境。诗词不能抽象的说事言情。明人朱承爵在 《存余堂诗话》 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如曰:‘孙康映雪寒窗下,车胤收萤败帙边。’事非不核,对非不工,恶,是何言哉?”只点出事情,抽象枯燥,不能称为诗词。相反,写事言情以景物渲染、烘托,使点染结合,便可情景相生、相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若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欧阳修 《六一诗话》)所谓染,正是以景染情,化景物为情思,使心境物化,也就是对抽象的情感进行形象的描绘。因而,古人论诗词,总不离情景意境。“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谢榛 《四溟诗话》)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夫之 《姜斋诗话》)
言情,点染结合,除了化虚为实,使情感得到形象的表现之外,还有引发联想,展延艺术境界,变有尽为无穷的艺术效果。“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王夫之 《姜斋诗话》)用于渲染烘托,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的景物,也具有兴象的特点,有起兴感发的作用。兴象玲珑,包孕多重,引人联想,使人玩味不尽。总地说来,有点有染从本质上说,归之于情景交融的形象思维方式,而其艺术价值,正是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
有点有染是写词经常用到的手法,只是对它的运用不一定那样自觉,其形式也不一定很有规则。比如写愁情,在词中就有多种点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在这些词句中,点与染,以比喻的形式联系起来,以形象的景物做渲染烘托,使愁情的表达变得形象,微妙比这再复杂一些的,如贺铸的《衡塘路》抒写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在当时就非常出名,作者以此被称为“贺梅子”,黄庭坚作诗赞曰:“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罗大经《鹤林玉露》 云:“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贺铸这几句先点后染非常规则,被作为有点有染的典型范例。但,就其艺术表现而言,它颇有语痕,艺术境界并不完美,这也正是它人人可会,人人能道的原因。还有一种点染,要人心领神会,方见其妙,而其妙,又在可言不可言之间,此等词作,点染化为一境。如秦观的《满庭芳》,写离情别绪:“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多少蓬来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雅数点,流水绕孤村。”词人手把离樽之时,感思旧事,满怀怅惘,瞻望前路,又无限迷茫,这种抽象的情感,正是通过“烟霭纷纷”和斜阳、寒雅、流水、孤村,这些生动的意象,和悠远的意境的渲染,被表现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这样的点染,“景随情至,情由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情,描人所不能描之景。华而不浮,丽而不淫,诚为化工之笔。”(黄图珌 《看山阁集闲笔》)
上一篇:结构类·摇曳有致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起结类·对起整炼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