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类·字字熨贴,意妙韵谐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张翥蜕岩词,典雅温润,每阙皆首尾完善,词意兼美,允推元代一大家。最酷爱其王季境湖莲,双头一枝,为人折去,惘然赋摸鱼儿云……他如留别临川诸友,解连环,使归闽浙岁暮有怀,陌上花,西池败荷、水龙吟,定风波、摘红英各词,皆字字熨贴,意妙韵谐,卓然可诵之作。(李佳 《左庵词话》卷上)
【词例】
摸 鱼 儿
张 翥
问西湖、旧家儿女,香魂还又连理。多情欲赋双蕖怨,闲却满奁秋意。娇旖旎。爱照影、红妆一样新梳洗。王孙正拟。唤翠袖轻歌,玉筝低按,凉夜为花醉。鸳鸯浦,凄断凌波梦里。空怜心苦丝脆。吴娃小艇应偷采,一道绿萍犹碎。君试记。还怕是、西风吹作行云起。阑干谩倚。便载酒重来,寻芳已晚,余恨渺烟水。
【解析】词之用字,务在精择。“字字熨贴”,故能“意妙韵谐”。“熨贴”者,言其温润贴切,无丝毫粘滞生涩、虚饰造作之态,字字皆出于心底、流于笔端。蜕庵先生这首《摸鱼儿》 最是得其风雅。
诗词以“问”字发端者,实不多见,“问”句往往出现于末尾,作为情感脉络自然延伸的点睛之笔,如稼轩《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或是没有“问”字的问句,以顺问或反诘加强语势,形成情绪上的回旋往复,如秦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美成《六丑》“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易安《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稼轩《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等等。此处偏作拗语,劈头一个仄声字“问”,突起惊心。双蕖遭折,于惘然间为词,心头涌动着的是怜惜,是对其旧时姿貌的依恋和神往。词人希望魂兮归来,在水面重现并蒂、“连理”的光采,真是情痴意迷,心念切切。其实是,词人的目光在湖塘搜寻那曾经有过的花影,但是他偏不说“看”,却用一“问”字,把单向、显性的视觉行为变成双向、隐性的心灵交感,从而使深层情绪和意识得到自然的显现。“多情”两句是倒捲之笔,谓“双蕖”既折、因见满湖萧条而“欲赋”为“怨”。词人把荷塘形象地比作少女的镜匣,一方面是关照上文比绿萍红蕖为“旧家儿女”的人格内容,一方面启发下文“照影”、“梳洗”的想象。“闲却”犹言“闲着”、“空着”(“却”在这里是语助词)。失却了“双蕖”,满湖也便没有了生气,一个“闲”字说尽了往时的花之神韵和现时的湖之凄寂,生动地写照了“香魂”已逝而镜奁空在、从此冷落的惨象,既具有直观意义,又富有想象余地,含蓄深婉地通过状景拟物写出了心中一片哀怨。词贵意曲。一首好词,其抒情意脉必定是婉曲深致,极尽跌宕。“娇旖旎”,从极哀处跌入遐思,是红妆弄影的娇态激起了一种兴致、一种热情、一种痴迷。“为花醉”三字,字字沉响,掷地有声,是抑中之扬,以一“醉”字收结上片,以“问”(花) 到“怨”(花)到“爱”(花) 到“醉”(花),心理过程由实到虚,情绪内容由现时性到回溯性,无论状物写景,均以情润之,故用字妥遛,造语自然,而深得奥曲之妙。
过变处乃虚实转捩处。“鸳鸯浦”、“凌波梦”承前境,由虚而实。曹植《洛神赋》 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写意想中洛神之来,但终竟限于人神之隔、含恨而去。苏轼《菩萨蛮》 因有“长愁罗尘凌波去”之句,看一 “愁”字写尽此意。“双蕖”可谓名符其实的凌波仙子,以之隐比洛水女神,自十分熨贴。此拈出一个“梦”字,概尽曹子建《洛》赋旨义,倾诉了种种的企盼和惆怅,随着虚一实的转换,照应着前一“醉”字。“醉”是一往情深的心之醉,是对现实憧憬的精神满足,“梦”只是一相情愿的幻之梦,是对非现实欲望的精神隐遁。在让人心意荡漾的“鸳鸯”浦头,怀着旧念和热望,强烈的内心追求与现实情境之间是那样地无法平衡,这只能用一个“凄”字来作概括。“断”作“尽”讲,但其涵义却比“尽”丰富得多,是“梦”的突然结束,是“凄”的心理惊觉。心中凄凉,醉梦不竟,境有所承而情已见转。张翥另有 《水龙吟》(西池败荷) 中“凌波梦断,可怜零落,一奁环佩”,亦同此意境。“空怜”,“空”是“徒然”、“枉然”。杜甫 《蜀相》 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空”、“自”对举互义,是诗人主体情感对客观物境的投入,以主观对客观的否定写情; 这里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迳自生发,以客观对主观的否定说意,因而包含有一种清醒的现实精神和解释欲望。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状,泪空流”、高适《燕歌行》“征人蓟北空回首”同此,与杜诗之“空”均有一字“千钧之重”(江顺诒 《续词品》)。“吴娃小艇应偷采,一道绿萍犹碎”,“应”是悬想词,“想必”,高适《燕》诗中“玉筯应啼别离后”亦此。“犹”表示仍尚。这两句,前为虚揣,后为实指,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全由 “空怜”的现实心境勾系着,因而使“偷采”的虚中之实如此真切,也使“犹碎”的实境中足以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内容。“阑干谩倚”,词作中“倚阑”(或“拍栏”)多用以写愁闷,如李煜“独自莫凭栏”、“稼轩“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少游“当此时、寂寞倚阑干,成愁结”等,此处则更以一“谩”字写出踌躇无着、一无聊赖的精神失落。意欲“寻芳”而偏却“已晚”,这里不说芳迹已无,只说“寻芳已晚”。“寻”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企求,与“寻芳”联系着的往往是愁闷不展的情结,黄庭坚《一落索》有云:“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在“寻”的心理欲念与“已晚”的现实境况的反差中,直逼出“余恨”二字,结句以一片渺茫的烟波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极度凄凉、伤感的情绪。寓“恨”于“水”,自 《诗经》以来,不绝于文,这里一个“渺”字,与 《湘夫人》 中“目眇眇兮愁余”之“眇”直是不同,“眇”从目,用以表目力之穷,“渺”从水,用以形水之茫茫,从而又含穷目之意,在这个省略了动词的句子中,以其空间透视和时间延伸上的独特的语言效果,使“烟水”的意境更趋朦胧化、词义更趋抽象化,扩充了“恨”的意义涵量,通过望断烟水的聚凸式视角展示了其抑而不平的精神痛苦,为全词留下了一个极富情味的特写镜头。
蜕庵先生早年居于杭州,此词当是其时所作。词以“问”字张目,以“恨”字绾结,对“双蕖”,关切、爱怜之情一跌再跌,怅然、凄凉之意一迭再迭,关纽处以仄声字作推助,使情感意脉的延伸如波行水动,全词“歌诵妥溜”(张炎 《词源》),而极抑扬顿挫之妙。
张翥另有 《解连环》(留别临川诸友),其中 “秋满关河,更谁倚、夕阳横笛”一“满”字、“江头楚枫渐赤”一 “赤”字、“趁一舸、千里东归,眇天末乱山,水边孤驿”一“眇”字,《水龙吟》(西池败荷) 中 “雨叶敲寒,露房倒影,秋声惊碎”、《陌上花》(使归闽浙,岁暮有怀) 中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摘红英》(春雨惜花) 中 “莺声寂。鸠声急。柳烟一片梨云湿”等句,他如 《蝶恋花》(柳絮)“瘦尽柔丝无一把”、《扫花游》(落红)“洗春雨急,碎万点胭脂,荡空无影”等等,均用字熨贴,而极 “典雅温润”。
上一篇:锤炼类·字字沉响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下一篇:锤炼类·词眼动人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