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刘勰(465—532),南朝粱文学理论家。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省),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青年时期曾于定林寺(在今南京)依附僧祐十余年,参与编定佛教经藏,入梁始为奉朝请,后任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晚年奉命撰经,功成皈依佛教,出家改名慧地。于南齐末年完成了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十卷五十篇。论诗主张言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诗歌陶冶性情、使归于“无邪”。要求把自然地抒发情志与自觉地端正人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一方面肯定诗歌“顺美匡恶”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肯定诗歌“舒文载实”的艺术特点。在考察历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赞扬古诗质直而不粗野、婉转抒情状物、为“五言之冠冕”。推崇建安诗歌“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求纤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批评“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主张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描摹生动形象,抒发雄壮的情怀。反对侈谈玄理、追求辞藻的形式主义诗风。注重诗人创作主体的重要地位。从“宗经”的观念出发,称四言为“正体”,五言是“流调”,表明其对诗体发展的看法是保守的。
上一篇:吴均的文学成就资料简介
下一篇:江淹的文学成就资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