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第 三 章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第 四 章
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 伯夷:商代孤竹君之长子,他反对武王伐纣。周立后,他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 横(hènɡ)政:不讲道理的政治。 顽:有“贪”的意思。 伊尹:名挚,商朝初年人,曾辅佐商汤王讨伐夏桀。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因家有大柳,因号柳下惠。一说“柳下”是其食邑,“惠”是他的谥。 进不隐贤:受到任用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 遗佚(yì):得不到任用。 阨:同“厄”,困。悯:忧愁。 由由然:愉快的样子。 袒裼(tǎn xī):露臂。裸裎(chénɡ):露身。 浼(měi):污染。 淅:淘米。接淅而行:淘好了米,等不及做饭就匆忙离开。 速:时间短。 任者:勇于承担重任的人。 时者:顺应时代变化的人,按照具体情况做事的人。 金:指镈(bō)钟等乐器。玉:指石磬等乐器。金声而玉振:奏乐时先击镈钟开头,后击石磬收尾。 条理:动词,使乐曲有层次、节奏。 由:通“犹”。 挟(xié):倚仗。长:年长。 孟献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 费:战国时小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亥唐:晋国人。晋平公时贤人,不愿为官,隐居穷巷。 入云:是云入的倒装句。云:说。入云则入:叫进入才进入。下数句仿此。 蔬食:粗糙的饮食。 尚:同“上”。帝:指尧帝,也是舜的岳父。 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贰室:副宫,即天子招待客人的宫邸。 :飨(xiǎnɡ):宴请。 用:以。 交际:指人际交往特别是礼尚往来。何心:以什么样的心态。 却:推却,拒绝。两个“却之”连用表示一再拒绝。 曰:这里指被送礼者的心里所想。 御:这里意为拦路抢劫。御人于国门之外者:指在城外拦路抢劫的人。 馈:馈赠。 《康诰》:《尚书》篇名。 越:抢劫。 闵:同“暋”(mǐn),愚顽蛮横。 罔(wǎnɡ):无。譈(duì):怨恨。 礼际:来往礼节。 比:同,一律。 充类至义之尽:推论到道义的极点上来说。 猎较:古时一种风俗,打猎时互相争夺猎物,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 簿正祭器:根据簿书纠正祭祀所用物品的制度。 兆:始,引申为尝试,试行。 淹:停留。 行可:能实行自己的主张。 际可:君臣之间交往还算可以。 公养:只是被养起来而已。
〔鉴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儒家在仕途进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做官,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官,古代圣人的做法并不一样。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的,那就是不能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投机钻营;不能为了做官而丧失原则,丧失尊严;做了官就要尽到做官的责任,就要认真努力为民众为国家办事。
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位都是仁者,但他们对待做官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伯夷看不得一点不良的现象,听不得一点不良的言论。不是理想的君主决不为之效力,不是理想的民众也决不去领导;政治清明时出来做事,政治昏暗就退守隐居。伊尹则在政治清明时出仕,在政治黑暗时也出仕。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先知先觉”,拯救天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必须做官。柳下惠又是另一种作风:侍奉无能昏庸的君主,他也不感到羞耻;任命他做一个小官,他也竭尽所能;在位则一定遵循正道办事,罢免也没有一点点怨言,从不怨天尤人。孔子与以上三位又不同。他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该马上辞职的时候就马上辞职,该继续留任的时候就继续留任;可以隐居的时候就隐居,可以做官的时候就做官。
孟子评论这四位圣人说: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伊尹,是负责任的圣人;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孔子,是适时务的圣人。而孔子可以说是个集大成者。什么叫做集大成呢?孟子用演奏音乐来作比喻,就是“金声而玉振”。所谓“金声”是在钟声的引导下开始演奏音乐,而“玉振”则是旋律以玉磬之音收尾。因此,“金声而玉振”是指一首乐曲的全部演奏过程,各种音乐的表达手段最恰当的使用和配合,最终完美地表达乐曲的主题。可见孟子在这里所说的“集大成”是赞颂孔子不拘守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应当要做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了各种美德。所以孟子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在这里,孟子说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对他们是加以肯定的。然而在《公孙丑上》第九章中他曾指出:“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对他们的做法是加以否定的。这两处所说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评述同一人格、同一生活方式,表达孟子同一观念。在他看来,伯夷、伊尹、柳下惠的做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不能作为惟一效法的榜样,应当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采用。
在对这些人物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是在努力说明一个理想人格应当如何处理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他在污浊的环境、黑暗的政治中怎样既要坚持原则、保持高尚的情操,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以便完善外部世界,履行自己的人生使命。伯夷是坚持原则、高风亮节的典型,而伊尹、柳下惠则是适应环境、完善外部世界的模范,所以孟子在这里赞扬了他们。但是从孟子对他们的描绘和批评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常常是不能兼顾的,对待它们,人们往往有所偏颇,甚至走极端。在第四章中孟子的弟子万章的提问就反映了一种偏激的倾向。万章提出,统治者的财物取自不义,对于他们的馈赠,是否应当像对待拦路抢劫的强盗的礼物一样,加以拒绝?在孟子看来这种做法太过分。把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归自己所有,将这种行为说成是抢劫,是以一种抽象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是一种说到底的批判手法。这就是说君主的掠夺与强盗的抢劫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君主代表国家,以政府名义搜刮的财物部分是用于国家开支;而且国家政权的存在是必要的,人们不可能把天下所有不义的君主统统废除、杀掉。所以他主张对于君主按照礼赠送的财物还是应当接受。他以孔子为例,说明可以接受的几种情况。孔子接受统治者的俸禄为官,一是因为可以试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对鲁国的季桓子;二是因为以礼相待,如卫灵公;三是因为供养贤人,如卫孝公。
按照孟子的看法,从完善世界这两方面看,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同样重要,都要竭尽全力做到,不能顾此失彼。这实际上就是实行儒家的中庸之道,把这两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最巧妙地加以平衡。在他们看来,那种最理想的人格、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在这过程中出现的。
上一篇:《万章下:天子不召师》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东山》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