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二)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三)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坎坎:伐木声。干:岸。 涟:水纹。猗(yī):语气词。 稼:耕种。穑(sè):庄稼。 胡:为何,何故。廛(chán):捆。 瞻:看到。县:同“悬”。貆(huān):猪獾。 素餐:吃白食。 辐:车轮辐条。 亿:借为“纪”,量词,与廛相近。 特:四岁的兽,一说三岁。 漘(chún):水边。 沦:波纹。 囷(qūn):束。 飧(sūn):熟食。
〔鉴赏〕 《伐檀》出自《魏风》,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毛诗序》认为主要是“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诗中讽刺的就是魏国一班喝着民脂民膏,尸位素餐的老爷们不劳而获的可耻罪行,表达了受剥削的弱势群体对统治阶层的厌恶和憎恨,显示了劳苦大众的自发的初步觉醒。这种大胆、直接揭露和嘲讽,在《诗经》中并不是惟一的,比如《豳风·七月》中所吟唱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些都清楚地展示了《诗经》的人民性。
第一章诗人采用比的手法,先描写伐木工人劳动的场面,他们靠自己的双手仅仅换得温饱,由此联想到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心中不禁充满了怒火。朱熹认为“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集传》)。在文绉绉的话语中,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君子”们的不满和嘲讽不见了。确实诗中表达的是“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但绝非“甘心穷饿而不悔”,而是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对不关心民瘼,只知收敛民财的权贵们的控诉。后边的句式很有意思,连用两组反问的排比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自己辛辛苦苦的劳作只能换来一时的温饱,而那些老爷们为什么可以不耕不种,却粮食满仓?为什么不用狩猎,却院子里挂满猎物?这儿的“三百”是虚数,一是为了音韵的要求,二是古人习惯用三、六、九等数字泛指数量之多,实际上又何止三百呢。不用那帮老爷们回答,他们也不会回答。下一句“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爷们,难道不是吃白饭的吗?他们何止吃白饭,而且贪得无厌,强取豪夺,不知廉耻。“君子”本意指的是有地位、品行好的人,这里使用这一称呼极具讽刺意味。当官不为民做主,不为国家、百姓着想,就会遭到百姓的不满和唾骂。这里用反语诘问的方式,似柔实刚,委婉曲折,比正面陈述能产生更大的批判力量。这是全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有力地揭示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后面两章基本上重复第一章的内容,同样的伐木工人,同样的反问句,同样无情的揭露,因此三章可以看作一组大的排比句。结构上完全相同,整齐对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一个反问接着一个反问,就像排山倒海的巨浪,气势磅礴,不容对方反驳和狡辩。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章的起句,还注意了意境的选择和营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拟声词“坎坎”形象地展现出工人伐木的形象,对河水的描绘也是《诗经》中少有的细腻,“清且涟猗”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清澈透明、微波粼粼的缓缓溪流。除此之外,在结构的重复中也有不同,劳动场面的描写中有檀、辐、轮,干、侧、漘与涟、直、沦等的变化,反问中有廛、亿、囷,貆、特、鹑和餐、食、飧的转换,这样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节奏,丰富了内在的韵律,也使诗的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讽刺力量更为突出。使听众在对统治阶级的嘲讽、鞭笞声中,也增加了自己反抗的信心和勇气。
本诗之所以受到广大劳动者的喜欢,除了出语自然,质朴明快,朗朗上口外,主要是诗人善于运用反问、设问的句式,含蓄有力地让积压在百姓心中的愤怒和怨气如火山中炽热的岩浆喷薄而出。《伐檀》表达了劳动者压抑已久的心声,含蓄中透着力量,加上易于歌咏,语句富有气势,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曲目,今天仍旧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伐木》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传: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