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注释〕 属辞:撰述,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 比事:以次列国之事。 诬:事实虚妄。 贼:害于正理。 乱:是非淆乱。 道(dǎo):通“导”。 燕处:休息安闲之地。 居处:指在朝廷及自己休息处。 《诗》:指《诗经·曹风·鸤鸠》。 仪:仪态。 正是四国:指为诸侯国之君长。 说(yuè):通“悦”。 衡:秤。 诚:本或作“成”。县(xuán):通“悬”。 诚陈:用绳墨弹成直线。 隆:尊崇。 方:道。 坊:或作“防”。 倍:同“背”。 倍畔:同“背叛”,指反叛天子。
〔鉴赏〕 《经解》一篇之得名,据郑玄《三礼目录》的说法,是因为“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而孔颖达《礼记正义》引皇侃的解释,认为“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经体教不同,故曰‘经解’也。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录入于礼”。古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又名之为“六艺”,其目的都在于教化民人(民指百姓,人指士大夫)。《论语·颜渊》篇认为:“政者,正也。”儒家认为政治的实质就是端正自己乃至天下百姓,即教化民人趋向于道德,所以古人把政、教合用,即道出了古人对政治的基本理解。教化民人的办法有很多,儒家认为大抵不过六经所载的办法。而此六种办法,又以礼教为根本。所以,本篇重在阐明礼教为国的思想。
本篇可以分为三章。首章分别就六经阐述各自不同的教化功能;次章则阐述天子之德在于循礼,此为礼教之关键;末章则阐述礼在治国中的作用,亦即礼教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章首先分别论述六经不同的教化功能,如《诗》以温柔敦厚(言辞温柔、性情敦厚)为教,《书》以疏通知远(通达政事,熟知历史)为教。这些概括文字极其精练简洁,每经只用四字,但都十分准确而精辟,成为对六经的精神价值的经典性表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狭隘、偏执和盲目的态度对待六经,不然就会造成种种弊端。作者具体地说明了六经之为教各不相同,而流弊所及,亦各各不同,如《诗》教的毛病就是让人过于温柔敦厚而至于愚(不辨真伪),《书》教的毛病就是让人过于疏通知远而诬。可以说文章对六经教化之失的指陈既大胆,又中肯。
次章说明教化的根本在于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合乎礼,这样才能够产生“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的效果。此章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极为重要,具体来说,中国的政治是围绕“天子”这样一个角色来设计的。天子不仅是个世俗的君王,同时还是一个“与天地参”、“德配天地,兼利万物”的圣人,其世俗的权力源于其作为道德表率这样一种形象。可惜,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这种完美的政治设计在现实中并不能得到实现,遂使这样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蒙上了种种恶名。
末章则直接说明礼的重要性,以及各类礼各有所用,不可阙废,否则,祸乱必兴。此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阐明礼的重要性。礼的作用在于为“正国”提供了准则和规范,就好比用秤来称物之轻重,用绳墨来确定曲直,用圆规和直尺来检查方圆。古人对政治的这种理解也决定了礼在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层,说明礼有朝觐、聘问、丧祭、乡饮酒、婚姻等种类,每类礼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朝觐之礼是为了“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相尊敬”,等等。第三层,则反过来说明如果礼之不可阙废,如婚姻之礼阙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聘问、朝觐之礼阙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古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所以特别重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本篇将六经之宗旨归于礼,将六经的功用解释为规定了实行礼所必须的精神品质,思想智慧,知识学问和规章制度。文章指明礼最重要的社会意义是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礼不仅用等级制度来确定人际关系,而且通过音乐和礼仪来培养人们的虔诚、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在儒家看来这比凭借暴力,以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消弭社会纷争更人道,更有效,当然更可取,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经:大学之道》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蒹葭》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