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二)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三)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蟋蟀在堂:喻岁暮天寒。 聿(yù):语助词。莫:通“暮”,将尽。 除:去。 已:过度。大:太。康:快乐。 职:尚。居:所任之职。 荒:荒淫。 瞿瞿:惊顾四周的样子。 迈:行,过去。 蹶(jué)蹶:形容敏捷。 慆(tāo):逝去。 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
〔鉴赏〕 《蟋蟀》是《唐风》的第一支民歌。唐“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即今山西省中部一带,南有晋水经过。“周成王以封弟叔为唐侯”,到了姬叔虞的儿子燮,改国号为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因此所谓唐风,就是晋风。“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诗集传》)本诗所传达的就是诗人所怀有的对国家的深深的忧思,希望国家的股肱之士居安思危,在享受闲暇时的乐趣的同时,不忘职守,对国家的安危保持密切的警觉。这也就是《诗集传》中所分析的:“故方燕乐而又遽相戒曰,今虽不可以不为乐,然不已过于乐乎?盍亦顾念其职之所居者,使其虽好乐而无荒,若彼良士之长虑却顾焉,则可以不至于危亡也。”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当蟋蟀停止了在田野的欢唱,蛰伏在院子里,正是一年将尽的时节。以蟋蟀的活动间接点出时间,这在《诗经》中不是唯一的,《豳风·七月》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根据周历,农历十月为次年正月,因此农历九、十月便是岁暮了。而按照秋收冬藏的习惯,冬闲时节正是百姓燕饮为乐,也是士大夫们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朱熹也认为“唐俗勤俭,故其民间终岁劳苦,不敢少休,及其岁晚务闲之时,乃敢相与燕饮为乐。而言今蟋蟀在堂,而岁忽已夜矣,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所以诗人才发出“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感叹,现在不享乐,岂不是让岁月白白流逝?反过来说,是不是就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尽情享乐呢?下面诗人话锋一转:“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还是不要这样放纵安逸吧,你不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把自己的职守抛之脑后。越是平静、安逸的时候,越有可能成为国家动乱的前奏,所以应该“好乐无荒,良士瞿瞿”,适当享乐,但不要过于放纵、荒淫酒色,作为国家的柱石,应该时时保持警惕。“良士”一般指的是有修养有见识的人,这儿是否具体有所指呢?《毛诗序》认为本诗“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在《诗经》中以民歌对某一个人讽谏或怨恨并非没有,比如《秦风·黄鸟》表达对秦穆公以三良殉葬的愤怨。但通观全诗,从说话者的语气、词语的选择以及表达的意旨看,应该不仅仅是晋僖公,还有作为国之长城的众多贤臣良将。
只是时时把自己分内的职守放在心上吗?当然作为国家的有识之士,不能如此短视,“职思其外”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也要“良士瞿瞿”,即“所治之余,亦不敢忽”,因为“事变成出于平常思虑之所不及,顾当过而备之也”(《诗集传》)。作为一个视野开阔、胸怀博大的政治家,只关注分内事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晋国这样土地贫瘠、民力薄弱、强国环峙的小邦。另外古人役不逾时,到了岁末“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小雅·鹿鸣之什·杕杜》),征夫返家。虽然“役车其休”,“良士”也要“职思其忧”,即充分考虑是否有外敌的侵扰,意料之外的袭击,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未雨绸缪,长保国家平安。
这首赋体诗,诗人的思维跳跃比较大,从劝人及时享乐到转入规谏,委婉曲折,而且极有层次,言简意赅。行文上,采用了常用的四字句,便于歌唱。而以蟋蟀这一常见的昆虫为时令的代称,尤有特色,可以说是后来以之感时伤物的诗词的始祖。
上一篇:《蒹葭》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表记》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