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民族交往的智慧·南越列传》鉴赏
选文: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①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②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③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④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⑤,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⑥山险,阻⑦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⑧佗书,行⑨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⑩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11)为假(12)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13)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14)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15)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16)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17)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18)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馀,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19)边,财物赂(20)遗闽越、西瓯、骆,役(21)属(22)焉,东西万馀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23)。
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24)盛德焉。乃为佗亲(25)冢在真定,置(26)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27)官厚赐宠之。诏丞相陈平等举(28)可使(29)南越者,平言好畤陆贾,先帝时习(30)使南越。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31)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32),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33)南越,窃(34)疑长沙王谗(35)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36),犯(37)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38)天王哉!”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39)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40)。遂至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至建元四年卒。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41)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42)之。”于是天子多(43)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馀善杀郢以降,于是罢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44)被寇(45),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46)入见天子。”助去后,其大臣谏胡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47)南越。且先王昔(48)言,事天子期(49)无失礼,要(50)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后十馀岁,胡实病甚,太子婴齐请归。胡薨,谥为文王。
婴齐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玺。婴齐其入宿卫在长安时,取(51)邯郸樛氏女,生子兴。及即位,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兴为嗣(52)。汉数(53)使使者风谕婴齐,婴齐尚(54)乐擅杀生自恣,惧入见要(55)用汉法,比(56)内诸侯,固称病,遂不入见。遣子次公入宿卫。婴齐薨,谥为明王。
……
自尉佗初王(57)后,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58)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59)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后亡国,征(60)自樛女;吕嘉小忠(61),令佗无后。楼船从(62)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63),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注释〕 ①略:攻取。②谪:受罚流放。③且:将要。④畔:通“叛”。⑤备:防备。⑥负:背靠。⑦阻:仗恃。⑧被:给予。⑨行:代理。⑩稍:随即。(11)党:朋党。(12)假:代理。(13)释:舍弃。(14)因:沿袭。(15)和集:安抚。(16)别:区别。(17)计:计谋。(18)败:击败。(19)威:震慑。(20)赂:贿赂。(21)役:役使。(22)属:归属。(23)侔:等同。(24)喻:使明白。(25)亲:父母。(26)置:设置。(27)尊:尊奉。(28)举:举荐。(29)使:出使。(30)习:熟悉。(31)报:告知。(32)谢:谢罪。(33)隔异:歧视。(34)窃:私下。(35)馋:诬陷。(36)弃:断绝。(37)犯:侵犯。(38)闻:向上报告。(39)去:除去。(40)说:通“悦”,高兴。(41)擅:擅自。(42)诏:命令。(43)多:称赞。(44)新:刚刚。(45)寇:侵犯。(46)装:行装。(47)惊动:警示。(48)昔:曾经。(49)期:期望。(50)要:总之。(51)取:通“娶”。(52)嗣:继承人。(53)数:多次。(54)尚:喜欢。(55)要:要挟。(56)比:相当于。(57)王:称王。(58)遭:遇到。(59)离:通“罹”,遭受。(60)征:征兆。(61)忠:忠诚。(62)从:通“纵”。(63)殖:繁多。
鉴赏:
本篇动用大量笔墨描写据有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开创者赵佗的英雄史,这也是南越列传中较为重要和精彩的篇章。
赵佗是一位对我国岭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南下干部第一人”(毛泽东评语),他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事业,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是两千多年来岭南人民瞻仰缅怀的前贤。
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南越列传》就对赵佗这位英雄采取了赞扬的态度,他写活了赵佗在秦汉风云际会、群雄并立时,保有岭南、和辑百越,建立南越国,对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进步贡献智慧的精彩人生。赵佗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情形下,能因势利导,混一岭南,抚平百越,完成前人未有之大基业,体现其个人超群的文武智慧,实在可圈可点,司马迁为他树碑立传,也是得其所哉。此外,赵佗的文治武功还表现在能与汉中央政权保持从属关系,对上“剖符”定约,以君臣之礼维护汉朝廷的统一;对内又统领百越、治国理政、发展经济文化。这是乱世中地方势力保有自我实力的一种生存智慧,司马迁对此观点也是认同的。
赵佗的政治智慧就是能认清天下大势,勇于承担大任。他敢于在秦二世无道,秦中央政权风雨飘摇,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各路义军风起云涌,中原政局纷攘变换之时,接过“岭南三郡”军政权力,发布文告述说二世无道,命令岭南戍卫部队据险自守。同时,赵佗利用纷乱时机,铲除一些不与自己合作的秦朝官员,换上自己的亲信部属,迅速取得岭南诸郡的统治权,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令人感受到赵佗身上散发出的敢作敢为、当断则断的英雄气概和政治睿智。
赵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智者,一方面,他利用军事力量取得岭南诸郡的统治权,一方面他和辑百越,促进民族融合,开发岭南,引进中原先进技术,为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赵佗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促进民族和睦、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如为了“和辑百越”,他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让越人参与管理政权;二是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通婚;三是尊重越人习俗、改变越人部落战争血亲复仇旧俗;四是妥善处理与邻邦的关系。这些善政,使得他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安定岭南,称王南隅,为岭南地区百姓免受兵燹之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当然,赵佗的政治智慧还在于善于合作和妥协,明白与强大的中央政府打交道,必须在政治大局上与汉朝廷统一一致,“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职贡。(《册府元龟·卷九六八》)”所谓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如此方能使南越国所需要的中原先进文化和技术得以输入,使得南越国边境和睦,商贸畅通。这是赵佗表现出来的一位地方领袖极其明智的政治态度。当汉高祖刘邦派使者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与其剖符通使,使和辑百越之时,赵佗能审时度势,以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安定为重,以岭南地区不受兵灾之苦为重,毅然接受封号,臣服中央政府,为岭南社会和百姓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在赵佗看来,合作和妥协也不是无原则的,一旦南越国利益受到损害,他也会兵戎相见,搞军事摩擦。如吕后临朝期间,听信谗言,禁止与南越国的铁器、牛马物资交易。此项禁令让赵佗非常不满,三次遣使前往长安说明情况请求解除经济封锁,但都没有得到友好回应,而且使者被扣。在中原老家的族人被诛,甚至祖坟都被捣毁的情形下,赵佗率岭南“带甲百万”毅然反抗,自立为帝。
政治智慧充盈的赵佗,还在于深明大义,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为民族大一统做出贡献。在汉文帝实行开明统治,派人重修赵佗先人在中原的坟墓,召其弟做官,委派陆贾二次出使南越之后,赵佗马上抓住机会,二次归汉,并自责自己“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直到赵佗去世多年,南越与中央政权一直保持着比较亲睦的藩属关系。
直到汉武帝时代,借南越国“独派”丞相吕嘉作乱,汉武帝乘机派名将劲旅灭南越国,设置了中央直属的九个郡。
综观赵佗一生,他审时度势,利用对己有利的形势,乘汉朝廷建立之初、鞭长莫及之际,打着拥护汉朝廷的旗号,割据一方南面称王,这种在强大的汉朝廷下夹缝中求生存、左右逢源的处世哲学和智慧,正是赵佗的过人之处、睿智之处。
上一篇:《史记·宋襄公伐郑》鉴赏
下一篇:《孟子荀卿列传、老子韩非列传》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