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诸侯的生存与称霸谋略·齐太公世家》鉴赏
选文:
太公至①国,脩政,因②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③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④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⑤营丘。
……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⑥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⑦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⑧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⑨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⑩贤能,齐人皆说(11)。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12)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13)信杀之,愈(14)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15)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
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于齐。齐率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
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16)蔡姬,弗绝(17)。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18)实征之,以夹(19)辅周室。’赐我先君履(20),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21)包茅不入,王祭不具(22),是以来责(23)。昭王南征不复(24),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25)乎! 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齐师进次(26)于陉。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27)齐,齐师退次召陵。桓公矜(28)屈完以其众。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过陈,陈袁涛涂诈齐,令出东方,觉(29)。秋,齐伐陈。是岁,晋杀太子申生。
……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30)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31)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32)。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33)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吾欲封(34)泰山,禅(35)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齐使管仲平(36)戎于周。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顿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带来奔齐。齐使仲孙请王,为带谢(37)。襄王怒,弗听。
四十一年,秦穆公虏晋惠公,复归之。是岁,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38)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于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是岁,晋公子重耳来,桓公妻(39)之。
四十三年。……
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40)。辛巳夜,敛殡。
……
〔注释〕 ①至:到达。②因:依据。③畔:通“叛”。④征:讨伐。⑤都:建都。⑥竟:最终。⑦居:治理。⑧详:通“佯”,假装。⑨任:担当。⑩禄:给予俸禄。(11)说:通“悦”,高兴。(12)反:同“返”,返还。(13)倍:通“背”,违背。(14)愈:只不过。(15)与:给予。(16)归:(把蔡姬)归还(蔡国)。(17)绝:断绝。(18)若:你们。(19)夹:辅佐。(20)履:所到达的地方。(21)贡:贡品。(22)具:完备。(23)责:索取。(24)复:返回。(25)共:通“供”,供给。(26)次:驻扎。(27)扞:同“捍”,抵御。(28)矜:夸奖。(29)觉:发觉。(30)辟:通“僻”,偏僻。(31)初:刚刚。(32)置:对待。(33)宣:宣扬。(34)封:泰山上设坛祭天。(35)禅:泰山下设坛祭地。(36)平:讲和。(37)谢:赔罪。(38)适:迎合。(39)妻:(把女儿)嫁给。(40)赴:通“讣”,讣告。
鉴赏: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周王室的实力大减。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日趋狭小,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为称霸中原,在繻葛大败周室联军。从此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崛起,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
这时候,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另一方面,中原各诸侯国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兼并成为促成中原各个地区统一的有效和必要途径,也为诸侯争霸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齐国濒临大海,相对独立的地理特点和天然形成的自然屏障,使齐国在军事上易守难攻,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上经济上拥有海洋资源的优势,这都有利于齐国经济的发展,也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自姜尚封于齐,终先秦之世,齐文化较之其他地域文化发展快、层次高,与这一特点关系密切。
此外,齐国集山海之利,物产丰富,资源肥厚,使农牧业生产获得高水平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又为齐文化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有利的方便条件。这些条件在培养了齐人性格阔达多智的同时,也形成了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善于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发展自己,在兼容并包、杂取各家之长中发展、完善自我。这些都为公子小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齐桓公,这位贪玩而又嗜酒好色的国君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圣明之君,他成就一番伟业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就是开放豁达的用人之术。
成为齐君之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高傒和我只能帮你治理齐国,但要想称霸,就必须找管仲。当时管仲虽为姬姓,但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不过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贾。在注重出身的春秋早期,是否使用管仲,将他放在什么位置,对齐桓公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而更加艰难的是,管仲曾经是自己对手公子纠的老师,在争夺权位的过程中还险些射死自己。但是齐桓公深知,自己的上位,是来自于齐国贵族势力对阶级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作为势单力孤的流亡储君,如果不能找到既忠诚又有能力的股肱之臣扶持,不要说称霸,就连坐稳政权都是问题。
管仲组阁之后的齐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全方面改革。在管仲的建议下,公元前681年,齐国征伐鲁国后,齐桓公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这种武力展示后的和平意愿自然让各诸侯国主动或者被动归附。两年后,诸侯与齐桓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首次成为诸侯会盟的盟主。
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王朝虽然没落,但仍是天下诸侯的宗主国。而齐国,已经是当时综合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齐桓公吸取郑庄公小霸中原失败的教训,将周天子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四方,一方面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正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称霸事业更加合法合理。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借朝贺周天子的机会获得了召集诸侯确定宋国君位的权力,在齐国北杏举办了首次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共有五国参会。会后,五国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并订立了以“尊王攘夷”为核心内容的盟约。
“尊王”,指的是尊崇周天子的合法地位,维护周的宗法制度。但是这个尊崇也是有原则和有条件的,比如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想另立太子,齐桓公为保证太子的正统地位,会集各诸侯国国君于首止对周惠王进行示威,然后又借口郑文公缺席会议,奉周天子名义率联军讨伐郑国。
“攘夷”,指的是对戎、狄等游牧民族和南方的楚国不断侵扰中原诸侯所进行的抵御。齐桓公先后召集诸侯发兵抗击戎狄入侵,挽救燕、邢、卫等国,并迫使南方大国楚国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征伐,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公宰孔会于葵丘,宰孔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作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孔子对齐桓公的评价是:“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他的功绩一直成为后世帝王敬仰和学习的目标。
上一篇:《管晏列传、郑世家》鉴赏
下一篇:《史记·诸侯的生存与称霸谋略·管晏列传》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