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 心上的人去采葛藤。
一日不见, 一天不相见,
如三月兮。 好象过了三月整呵。
彼采萧兮。① 心上的人去采青蒿。
一日不见, 一天不相见,
如三秋兮。② 好象隔了三季长呵。
彼采艾兮。③ 心上的人去采香艾。
一日不见, 一天不相见,
如三岁兮。 好象熬过三年来呵。
【注】①萧:植物名,蒿的一种,有香气,古人采以祭祀。②三秋:或指秋季三月,或指一年,此诗中义同三季。③艾:菊科植物,可治病。
爱情,历来被称为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或者为“母题”。在西方,古希腊诗人如荷马,早就在他的琴弦上弹唱了爱情之歌,在中国,爱情的乐曲也早就被诗经中的钟鼓所鸣奏。诗经中有许多或缠绵或刚健的爱情诗,它们大都歌唱在十五国风里。本篇就是其中别具风采的一曲。
恋爱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情的双方都希望极大地缩短心灵的和空间的距离,而心心相印并长相厮守。《采葛》这首动人的情歌,写的就是热恋中的情人的时空阻隔的痛苦,这种心灵的甜蜜的痛苦,被表现得刻骨铭心,强烈动人。诗的抒情主人公应为男性,他的情人去“采葛”、“采萧”或“采艾”,地点想来并不在远,时间则明确说明了只有一天,但对热恋者而言,这却是难以忍受的空间距离,也是无法排遣的度日如年的时间长度。现代心理学上有所谓“心理时间”之说,指的是同一单位时间,实际上的时间值和心理上的时间值大不相同;而《采葛》这首诗,就是因为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时间作了精采的表现,从而使灼热如火的恋情得到了不同一般的表达。他与情人相隔的实际时间只有一天,所谓“一日不见”即是,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境和心理,这种自然时间却化为了心理时间,并且构成了艺术上的错觉与变形。一日本来就是一日,但是,在抒情主人公焦灼的等待中,始而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继而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最后竟然是“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如三月兮”已经是一种心理错觉了,更何况是“如三秋兮”与“如三岁兮”,这种逐步升级层层递进的时间的扩张与夸饰,有力度地而且是深层次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采葛》一诗具有诗经艺术的一般特点,如擅用起兴,如反复咏唱,如重言叠句等等,但它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于对心理时间作递进式的夸饰与扩张,这不仅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了后代习用的成语,而且使这首诗在诗经众多的爱情诗中风姿独具,同时,也给后来的诗歌创作以艺术上的启示,如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的“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如白居易《和燕子楼》诗的“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都是以情感改造时间,或者说从错觉的角度写心理时间,题材或有不同,艺术上却遥接《采葛》诗的余绪。
上一篇:《载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采蘩》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