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之鱼①,捕鱼要用细眼网,
鳟鲂②。捕的尽是鳟和鲂。
我觏之子,我的贵客不寻常,
衮衣绣裳③。身穿龙衣和绣裳。
鸿飞遵渚④,鸿雁沿着水洲飞,
公归无所⑤?贵客岂是无处归?
於女信处⑥。暂借你处住一回。
鸿飞遵陆,鸿雁沿着高原飞,
公归不复⑦,贵客西归不再回,
於女信宿。暂住两宿莫推诿。
是以有衮衣兮⑧,藏起绣龙礼服啊,
无以我公归兮⑨,莫让贵客西归啊,
无使我心悲兮!莫使我心伤悲啊!
[注释]①九罭(yu):捕捉小鱼的细眼网。九,虚数,言其多。②鳟、鲂:鳟,鳞细,眼赤之鱼;鲂,鳞银灰色,尾赤之鱼。鳟、鲂,“皆鱼之美者也”(《诗集传》)。诗中以鱼喻客人之尊贵。③衮(gun)衣:绘龙之上衣,古代王和公侯的礼服。④鸿:大雁。渚(zhu):水中小沙洲。⑤无所:闻一多《风诗类钞·乙》:“无所,无定处。”⑥女:通“汝”。信:《毛传》:“再宿曰信。”⑦复:再来。⑧有:《风诗类钞·乙》:“有,藏之也。”⑨以:使。
[赏析]公元前1115年,周公东征,至公元前1113年,平定了殷朝统治者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并实行了安民措施。因此,周公深为东人爱戴。周公西归,东人热情挽留。《豳风·九罭》一诗,就是东人赞美周公,挽留周公的诗篇。清人方玉润说:“此东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诗以送之也。”(《诗经原始》)
全诗分为四章,前三章均以《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开头。《诗经》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与诗中所表现的主题虽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有的往往兴中含比,触类而通,言有尽而意无穷。《九罭》诗中的起兴的诗句就有比况之意。首章以“九罭之鱼,鳟鲂”起兴,并以鳟鲂之类大鱼来比喻来客之尊贵。次章和第三章分别以“鸿飞遵渚”、“鸿飞遵陆”起兴,并用鸿雁或沿水洲远飞或沿高地翱翔,以喻贵客西归。诗的末章用的是赋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可以是叙事,描绘,可以是设问,对话,也可以是抒情,或者发议论。”(程俊英《诗经译注·前言》)《九罭》最后一章就是用赋的表现形式来抒发诗中主人公留恋贵客之深情。他请贵客藏起身穿的衮衣,竭力挽留贵客莫离去,匆匆离去将使自己万分忧伤。心中的愿望,以直吐为快。
诗中还以衮衣绣裳代指人物,用以隐喻贵客的尊贵的身份。这样用衣冠以代指人物的表现手法,能收到寓繁于简,以少总多,避免重复,启迪联想的艺术效果。它为后来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许多诗从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创作。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人们可以从太守的穿戴,想见他狩猎时豪情满怀的风貌。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人们也可以从诗人当时插戴的饰物,想见她在南渡前豪华的生涯。
《九罭》一诗的篇章结构,基本上采用《诗经》中常用的反复咏叹的形式,诗中第二、第三章大体上是重复的,只换了少量字,句法结构几乎相同。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反复抒发感情,使诗中所表达的留恋贵客之情具有韵味回荡之美。
上一篇:《九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二子乘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