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这是一首歌咏学子乐见君子(即老师)和君子乐育人才(本诗小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的乐歌。赞美了教师教育人才,学生学有收获的事。所以,后来人提到教育,常用这首诗做典故,借“菁莪”来美育才。“菁莪”,即“菁菁者莪”的简称。全诗四章,章章歌颂老师培育人才,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因而心中喜悦。
第一章,借描写向阳的山坡上,长着茂盛的萝蒿(“莪”,亦名萝蒿,《本草纲目》称之为抱娘蒿)起兴,使人触景展开联想。联想到那教育人的老师培育出许许多多有用的人才,犹如向阳坡上的萝蒿,长得茂密繁盛。然后引出“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是已经的意思;“且”,是而且、并且的意思;“仪”,是规范、礼仪。这句话是说,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教师的教育,不但心中快乐,而且懂得了修养品德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仪。所以,这第一章是从修身方面,赞美老师的重大作用。
第二章,用同样的事物起兴,再次引出人们对老师辛勤教育人才的联想。借以唤起人们对教师的羡慕、热爱、敬重的感情,“既见君子,我心中喜”,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教师的教育,我们的心中感到无限的欣喜。这样配合第一章,反复吟唱,从而收到了较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章,再用同样的事物起兴,引出老师乐于教育人才的联想。然后歌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锡”,即赐;“朋”,左人用贝壳作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百朋”,言钱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老师的教育,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本领,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所以,这第三章,是从求知识、学本领方面,赞美老师的重大作用。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教育,重视知识、本领的传授,认识到学得“知识和本领”,胜过富有万贯家产。
本诗的前三章,是用同样的事物起兴,而第四章,即末章,改用了描写别的事物起兴。“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汛汛”,是船行水上,任其漂流的样子。“载”,是乃,则。这两句诗,是借描写杨树做的小船,随着波浪漂流在水中,或是沉到水底里,或是漂浮在水面上,没有一定的方向,也不知道是深是浅。使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就不禁联想到,那些年轻的学子,无人教管,放任自流,就犹如船行水上,随波逐流,没有方向,不知深浅,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末篇这样起兴,与前三章所歌咏的内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较为强烈的反衬作用。然后再来歌咏,对教师慕艳、热爱和敬重的感情。“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休”,《广雅》释为“喜也”。这两句诗是说,已经有幸受到老师的教育,同那无人教诲、随波逐流的莘莘学子相比,心中更感到无限的喜悦。这样以没有老师教育反衬有老师教育,就更加突出老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收到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比喻衬托的作用比较突出。特别是正反对照的反衬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例如,本诗的末篇,不仅用“汛汛杨舟,载沉载浮”,形象而又具体地反衬了“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强调了老师的重要作用;而且,又与前三章的起兴,用“阿之长莪菁菁然,如君子能长育人才”这样的比喻,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呼后应,反复对照,使诗的思想意义更加突出,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上一篇:《苕之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