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之石①,巉巉山石,
维其高矣!它是那么高峻啊!
山川悠远,山川遥远,
维其劳矣②!它们辽阔无极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朝矣③!没有闲暇时日啊!
渐渐之石,巉巉山石,
维其卒矣④!它是那么高险啊!
山川悠远,山川遥远,
曷其没矣⑤!何处是它终点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出矣⑥!无暇顾及脱险啊!
有豕白蹢⑦,白蹄小猪,
烝涉波矣⑧!只只争涉渡河啊!
月离于毕⑨,月近毕星,
俾滂沱矣!将使大雨滂沱啊!
武人东征,将士东征,
不皇他矣!再难顾及其他啊!
[注释]①渐(chan)渐:同“巉巉”,高峻的样子。②劳:通“辽”,辽阔(依郑玄说)。③皇:同“遑”,闲暇。④卒:通“崒”,山巅。⑤曷:何。没:尽头。⑥出:出离险境⑦蹢(di):蹄子。⑧烝:群。⑨离:通“丽”,附丽。《鲁诗》作“丽”。毕:毕星。
[赏析]《渐渐之石》是一首描述东征将士路途见闻的诗歌。《诗序》说:“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帅)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当为不误。
此诗采用赋法,写途中景,赋当前事,表现出哀怨的感情。诗分三章,三章时间、景物、事件都有其连续性,构成了一定的情节。
第一章由写景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渐渐之石”,作者渲染山石的险峻,又着意加上一笔:“维其高矣!”这正是疲累的将士们的观感。一路上,景物肯定很多,但将士们苦于奔波,因此对挡路的山石看得最清楚,也最易发出嗟叹:山石是那么高而险,怎样才能攀越过去啊!而这样艰险的路途还不知有多长多远:“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郑玄说通“辽”,就是辽远。上言“悠远”,下言“劳”,不嫌重复,诗人意在强调将士最强烈的感受,借此反映出将士的劳累疲惫。他们实在需要休息,然而王命难违,“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无论朝夕,都顾不上休息:“朝”,指朝夕,但又特指早晨,点出时间。
第二章仍以描绘山石起头,而略有变化,突出它的顶尖。盖第一章在山脚下,故注意力集中在它的高度。第二章已经开始爬山,注意力就凝聚于山石的巅尖了。因为就爬山登高的人来讲,顶尖无疑为其目标,爬上去,剩下的路就好走了。然而,将士们清楚,这样的山石,翻过一个还有一个:“山川悠远,曷其没矣!”将士们一个心愿:只求终极早到,至于到了终点,还有什么灾难,能否脱险回来,就无暇顾及了。可是眼下,这座山就好像永远爬不上去似的:“维其卒矣”,望巅兴叹,哀怨之情、疲极之态跃然纸上。
第三章写晚上行军的情景。“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四句,按事件发生顺序,应当前两句在后,后两句在前。士兵们下得山来,又遇大河挡路。此时天色已黑,月亮靠近了毕星,一场大雨顷刻来临。接着,河水汹涌,夜色中,一群猪夺路争渡,雪白的蹄子令人惊心。将士们的疲累被惊跑了,赶紧过河,以躲大雨之灾要紧,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这一章以天黑、雨大、河川挡道为特定环境,以亡命小猪为点缀,写出了行军之苦之险。
此诗结构细密。三章分开来看,各写一事,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章,士兵们最关心的是休息,第二章最关心的是到达目的地,第三章最关心的是安然渡河避雨。三章内容由于时间、景物、事件的延续性而衔接自然、紧密,并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出了旅途之苦、将士之怨。诗的细微之处也经得起推敲。比如白蹄黑身的猪一般地方比较少见,但东南一带颇多。诗中点其“白蹢”,既表现了东南地方的特色,也使月昏天黑之下能识其为猪变得十分可信。又如“月离于毕”,是写景,也是写气象;是下文“俾滂沱矣”的依据,也是对上文“朝”的呼应。
此诗情与景结合得十分紧密。首二章俱以“渐渐之石”开头,引出“维其高矣”、“维其卒矣”的兴叹,景为情而设,情因景而发,非常自然。第三章头四句似乎纯然写景叙事,但天黑人疲,月离毕,雨滂沱,白蹄之豕群然涉波,这些景象共同组成了一层浓厚的抒情氛围,加上语气词“矣”的运用,致使客观景物蕴含着浓烈的主观感情成分。
上一篇:《泽陂》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湛露》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