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菀者柳①,柳树枯萎立路旁,
不尚息焉②。莫去休息作依傍。
上帝甚蹈③,上帝暴虐太荒唐,
无自暱焉④。不要亲近招祸殃。
俾予靖之⑤,当初让我谋国事,
后予极焉⑥。而今猜忌贬异乡。
有菀者柳,柳树枯萎立路旁,
不尚愒焉⑦。莫去休息作屏障。
上帝甚蹈,上帝暴虐太异常,
无自瘵焉⑧。不要亲近找惆怅。
俾予靖之,当初让我谋国事,
后予迈焉⑨。而今放逐去边疆。
有鸟高飞,鸟儿高飞蓝天上,
亦傅于天⑩。飞到天际也无妨。
彼人之心(11),那人心狠似虎狼,
于何其臻(12)?走到何处怎设想?
曷予靖之(13),为何用我谋国事,
居以凶矜(14)?又置我于凶险场?
[注释]①菀(yun):枯萎。②尚:读为当。不尚,不可,不应。③上帝:朱熹《诗集传》:“上帝,指王也。”蹈:借为滔,水乱流的样子。甚蹈,很荒唐。④暱:病。自暱,自招灾难。⑤靖:治理。一说,谋。之:指国事。⑥极:借为忌,忌恨。⑦愒(gi):休息。⑧瘵(zhai):病。⑨迈:行。指放逐。⑩傅:至,到。(11)彼人:指周王。(12)臻:至。(13)曷:为什么。(14)以:于。矜:危。
[赏析]这是一个被周王贬谪的大臣的怨诗。它揭露国君的暴虐无常,心狠手辣,述说自己被贬斥的遭际,饱含着感慨、怨恨、愤激之情。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前二章诗意相同:先以枯柳比拟国君,呼告他人不要去亲近;其次,揭露国君暴虐无常,心狠手辣;最后,述说自己被贬斥的遭际。第三章诗意:先以天上的飞鸟比拟国君,不可理喻;其次,提醒善良的人们,国君的心思难以预测;最后,对国君的暴虐无常,提出愤懑的质问。整首诗的大意是说:路边有棵枯萎的柳树,不要去休息倚靠。国君暴虐无常,不要去亲近自找灾祸。当初让我参与谋划治国之道,后来又猜忌把我放逐。有一只高飞天上的鸟,飞到天的最高处。那个人的心思,能走到何种地步?为什么启用我,又把我推向凶险的境地?此诗曲折明朗,感情递增,寄慨深远。虽然,以议论为诗,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在议论中不仅饱含着感慨、怨恨、愤懑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随着议论的深入和感情的推移,诗人的形象愈加鲜明可触。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幽愤之情,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读来令人喟然生慨,味外有味。
此诗艺术上有三点特色:
(一)借助于比拟、呼告、摹状等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引人注目。诗的前二章,以比拟、呼告开端,气势促迫,造成感慨怨尤的气氛“有菀者柳,不尚息焉”,“有菀者柳,不尚愒焉”,用枯萎的柳树比拟国君,呼告人们不要去亲近。“有菀者柳”,首先引起读者对枯柳的想象:枯枝败叶,干枯虫蛀。“不尚息焉”,语意双关,含有国君老朽昏庸不要去亲近的微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诗的第三章,又以比拟、摹状开端,虽然气势平缓,但意味幽婉。
(二)曲中见直,层层深入。诗中对国君的揭露,不是把矛头指向国君直接进行抨击,而是以告诫、提醒他人的方式,层见迭出、曲折表现出来的。“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这四句在第一、二章重复出现,揭露国君的暴虐无常,心狠手辣,并以自己被贬斥的切身遭际提供佐证。“彼人之心,于何其臻?”这二句在第三章出现,又进一步提醒善良的人们,国君的心是难以捉摸的,怎能预测将走到何种地步?从告诫到提醒,看似直,实则曲,是曲中见直,层层深入。如果将笔锋直接对准国君,虽然比较痛快,却未免落俗套。从艺术效果来说,曲中见直比直接指斥更有感染力量。随着议论的层层深入,诗人感情的波涛逐步推向高峰。
(三)反诘有力,余味无穷。诗的最后两句,以愤然激昂的语调作结:“曷予靖之,居以凶矜?”诗人单刀直入地质问最高统治者,铿然有声。这最后的反诘,奇峰突起,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壮志难酬的愤愤不平,都一一包含在这一撼动人心的呐喊之中。诗人感情的波涛,掀起冲天的巨浪。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我们仿佛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那愤激不已的面容和义无反顾的身影。此诗首尾呼应,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
上一篇:《草虫》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