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杕之杜,
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杜、湑、踽、父,鱼部。比、弟、佽,脂部。)
有杕之杜,
其叶菁菁。
独行睘睘。(鲁睘作茕。)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杕焉?
(菁、睘、姓,耕部。比、弟、佽,脂部。)
〔译文〕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盛,显得一片茂密。我这孤身独行的人啊,到处流浪,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父所生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茂,显得一片青绿。我这只身在外的人啊,四处飘流,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族一姓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评介〕
《毛序》说:“《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承继其说。此一说当然只是附会史事而已。朱熹在《诗集传》里说:“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冲破《诗序》的比附,自是其可取之处。但是,诗句明言“他人,不如我同父”,“他人,不如我同姓。”只说是“不如”,并未提到“无兄弟”;同时,诗句中还说“不如我同姓”,难道还能说连同一族姓的人也没有吗?如此结论,实属偏颇。姚际恒说:“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经通论》)方玉润完全赞同姚氏之见,并说此诗是“自伤兄弟失好而无助也。”(《诗经原始》)他们否定了朱熹无兄弟之说,这是对的,但是他们提出所谓“不得于兄弟”或者说成“兄弟失好”,在诗中也很难找出根据。对诗中提到的“同姓”怎么看呢?难道对同姓也就是同一族姓的人也都“失好”了吗?他们没有说。现在一些解释《诗经》的人,一般都不再在其有无兄弟,或者是否“兄弟失好”上打圈子,而认为是“孤独者自叹之词”(见任自斌、和近健主编《诗经鉴赏辞典》),“一个孤独无靠的人,处境穷困,希望得到别人的援助”(见高亨《诗经今注》),甚至认为所写的是一个乞食者。这些人的某些具体说法尽管见仁见智,应该说是近于诗的本意了,只是,对诗中主人公到底是什么身份,似乎还不清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考察。这个人物只身一人,无依无靠,这是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他不是想念父母妻子儿女,不是怀念家乡,而萦回在他脑子里的却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显然,他是在某一种特殊变故的情况下,失去了兄弟,也失去了族人。由此看来,他原是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并非一般的奴隶,或者是平民百姓。考之春秋前期的晋国,原系贵族世卿统治。在长期的内部争权夺利中,彼此消长,有不少世卿贵族被消灭了,这些贵族中的成员或被杀死,或成为奴隶,或逃亡在外,整个宗族不复存在了。《左传》昭三年就有这样的记载:“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诗中的主人公,就很像是这种宗族覆灭而流亡在外的一分子。因此,他在流浪的孤苦生活中,感到最值得怀念的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可能正是由于兄弟和宗族的被消灭,他才什么也没有了,才这样孤苦无依。
全诗两章,每章九句。两章的开头,都以有杕之杜起兴。野中的甘棠树,虽然孤立独处,有似自己孑然一身,但是它还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它还枝叶茂盛。而自己呢?却飘零一身,一无所有。真是连这棵孤独的甘棠树也赶不上。兴中有比,比喻中同中有异,从而传达出悲苦而复杂的感情。那么,他为什么陷入这样一种处境呢?两章分两层说明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他周围虽然有大量的人群,但这里面没有他亲密的同父兄弟,没有他同姓的宗族,他已经失去他们了,他将再也不可能和他们温暖地同处在一起了。每章诗的最后四句,都以疑问的语句分两句提出,行路之人是不可能互相很亲爱的;不是兄弟关系的人是不能互相帮助的。当然,这一结论似乎是过分的,失之以偏概全。但是,这四句在诗中,纯然是对前面两句意思补充和加深,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在他此时此地的亲身感受中得出来的,因而又是可以理解的。总起来说,全诗所表现的是孤独、是哀伤,是无可奈何。似乎既无求助于兄弟,也无求助于他人之意,也谈不到行乞。
诗中“人无兄弟”一句,是比较费解的。《诗集传》说:“怜我之无兄弟而见助乎?”说成是我无兄弟,而诗前面明明说“不如我同父”,是有兄弟的,前后显然矛盾。姚际恒感到了这一矛盾,于是曲为之解说道:“‘人无兄弟’一句,是夹入成章者,不重,亦不必泥。”(《诗经通论》)想轻写淡写模糊过去,也很难使人信服。其实,关键在于怎样理解“无”,无本来就有“非”、“不是”的意思,“人无兄弟”,可以理解为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即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关系。这一句和前面的“行之人”,即行路之人是一致的,也就是进一步加深说明行路之人不是兄弟关系。这种“无”用为“非”义,在一般书中也出现过。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关于“无”的用法就有这样一段话:“无,非也。《礼记·礼器》曰:‘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易·系辞传》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文义与此同。言非忠信之人,则礼不虚行也。《管子·形势解》曰:‘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言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也。”
上一篇:《日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杕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