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驰载驱, 驾着马车急驰而行,
归唁卫侯。 我要归去,吊慰兄长卫侯。
驱马悠悠, 加鞭驱马,道路悠悠,
言至于漕。 该是已到漕邑的时候。
大夫跋涉, 许国大夫赶来拦阻,
我心则忧。 我心中不禁无限忧愁!
既不我嘉,① 你们全都不赞许我,
不能旋反。 我也不能回车返国。
视尔不臧,② 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吧,
我思不远。 我的思虑未必迂濶。
既不我嘉, 你们全都不赞许我,
不能旋济。 我也不能回车济河。
视尔不臧, 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吧,
我思不閟。③ 我的思虑未必不适合。
陟彼阿丘, 多么希望登上那高丘,
言采其蝱。④ 采来贝母治我忧疾。
女子善怀, 虽说女子多愁善感,
亦各有行。 各自都有一定的情理。
许人尤之, 你们许人以为我有过,
众稚且狂。⑤ 真幼稚狂妄、不通道义!
我行其野, 我在卫国的田野行走,
芃芃其麦。⑥ 禾麦茂盛,一片清新。
控于大邦, 我要去向大国赴告,
谁因谁极。 哪国亲近,就到那国陈情。
大夫君子, 许国的大夫君子呵,
无我有尤。 请不要怨我行事荒唐。
百尔所思, 你们就是考虑百遍,
不如我所之。⑦ 不如我自己选定的主张!
【注】①既:尽、皆(见《易》“既济”疏)。②视:示。臧:通“藏”。③閟(bi):闭,不开通。④蝱(meng):贝母,一种药用植物,古人以为可治郁闷之疾。⑤稚(zi):幼稚,一说骄傲。⑥芃(peng)芃:茂盛貌。⑦许穆夫人究竟有没有到达漕邑?从《毛诗序》所说,似乎未能到达。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以为她回到了漕邑,刘向《古列女传》亦有“许穆夫人驰驱而吊唁卫侯”之说,与此诗所说“言至于漕”可互为印证。本篇的译诗与鉴赏,均以许穆夫人回卫吊唁作依据。有的研究者以为,诗人并未返卫,此诗通篇为虚拟之辞。可供参考。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大败卫师于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南),立卫宣姜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妹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载驰》即作于她返回漕邑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悲恸、忧思之悠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读者从中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声,简直还可感受到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国吊唁。一场冲突已不可避免,女诗人怎能不充满忧愤?
第二章叙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正面回答。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这在当时是件严重的大事。坚持返卫,则有违君命;半途而废,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迅速作出了抉择:宁愿违犯君命,也要重返卫国。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人物语言,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诗人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推涌而出。“既不……不能”数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许穆夫人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读者可以想见,“跋涉”而来的大夫,听到她如此激烈的回答,该是怎样垂头丧气了!
在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但女诗人的心间,则于焦虑之中,更增添了许多愤懑。“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就透露了这一点: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自然无法做到。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女子善怀”以下四句,就回答了这一点:妇女的爱动感情,也各有不同。她许穆夫人之所以忧愤难平,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将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这一章结尾,以满腔的愤懑,对“许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至此推向了高潮。
诗之卒章,车马终于进入了漕邑的原野。女诗人那因为愤激而紧绷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我行其野”二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头的欣喜和欢快。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诗人胸中。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已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生——她要去向大国控告,求得它们的救助。这样做,岂不又要被许人视为罪过?诗人因此在结尾处大声呼告:“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是一位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这是决心将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誓言。许国成百的乘轩大夫,在姻亲之邦遭受危难之际,只能畏首畏尾、束手旁观;而在巾帼之中,却发出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声音,真可以振聋发聩,令须眉为之侧目。难怪许穆夫人“赋《载驰》”,东方霜主齐桓公即遣公子无亏帅师出援卫国(《左传》闵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这位女诗人的深切爱国之情打动了呢?
《载驰》在艺术表现上也极为动人。诗人选取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强烈情感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与许国大夫无理阻挠的冲突,虽只出现在一、二章,但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汹涌于全诗。正象一块巨石,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河水。诗人胸中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爱国深情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毅性格,也正是在与许国君臣鼠目寸光、自私懦弱的对照之中,愈加分明地凸现了出来。在写法上,女诗人适应于驱马返卫、无端受阻和进入卫之田野时感情上的张弛、起伏,不断改换句式:或低吟,或陈述,或慨叹,或斥责;舒缓的抒情,最后又突而化作热切的呼告;中间还时时交替散句和排句。这就使全诗象潮水一样,呈现出种种鼓涨、飞卷、澎湃、跌宕之势,一阵又一阵冲击着读者心胸。读这首诗,人们不能不与女诗人一起,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无端受阻而愤慨,为冲破阻挠而欢欣,为确定救国之计而充满希望。
上一篇:《车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载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