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释】
(1)《纵笔三首》写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冬,作者时年六十四岁。今选其一、二两首。
(2)寂寂:寂寞冷落。
(3)白须:又作“白头”。此句几乎全抄绍圣四年惠州所作“纵笔”中的一句。因此诗获祸,从惠州再贬海南。作者又在《纵笔三首》中重写,以示对权贵的抗议和蔑视。
(4)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陪同父亲渡海到儋耳。大儿苏迈、二儿苏迨留居惠州。
【赏析心得】
从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贬为琼州别驾,自惠州至海南儋耳,到哲宗元符二年(1099)冬,作者父子在当地草草安定下来,已近三年了。作者提笔写此诗时,年已六十四岁。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人不胜天,胸襟再达观,再能以苦为乐,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寂寞的诗人衰老了。当年挥笔“大江东去”,吟唱“千里共婵娟”,“雄姿英发”的大诗人,如今已是天涯一角,在冬天瑟瑟的海风中,寂寞站立的一个病老头了!但即使病中老头,也是顽强挺立,决不屈服。所以,他又重吟:“白须萧散满霜风”,对朝中“弄权小人”表示抗议和蔑视。回想三年前,他就是在惠州写了首《纵笔》,点了“满霜风”(寓意权贵迫害),说了“春睡美”(自夸睡得美,不在乎),就惹怒了朝中小人,被贬海南,来到这儋州。“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小儿苏过看到老父满脸绯红,高兴地说:爸爸朱颜还在,脸色好红润呀!正在醉中状态,沉浸往事的作者听了,张口一笑,酒气透出,儿子醒悟:误会了,原来父亲是喝了酒,脸上朱颜是酒红呀!
(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显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注释】
(1)乌角巾:即方巾,为古代隐士或官吏闲居时的头服。
(2)缘:因为。宰官身:引自《法华经》:“妙音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众生说是经典。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作者借此自喻。宰官:泛指官吏。
【赏析心得】
作者贬在儋州,著书写诗之余,闲散无事,出来散散心。他一出门,就引起一番热闹,“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显宰官身”。当地父老都围观上来,争着看看这位头戴乌角巾的先生,窃窃私语,传说着这位北边天子身边来的曾当过宰相的先生,肚中可有大学问,写得一手好字、好诗、好词、好文章哩!“父老”热议,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想当年,仁宗皇帝初读苏轼、苏辙两兄弟制策(即代拟的圣旨),曾经说过: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章,宫中读之,进膳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两帝俱知苏轼兄弟有才,但他俩却与“宰官身”擦肩而过,双双落得被贬海峡两岸(苏辙同时被贬雷州,两兄弟隔海相望)的悲惨命运。
先生一边沉思,一边前行。走至偏僻的小溪畔,围观的人渐渐散了,四周归于一片寂静。“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夕阳西下,作者一人站在溪边古道的三叉路上,久久伫立,来往行人屈指可数。从刚才的热闹非凡,到眼前的荒凉冷落,几乎就是诗人一生的缩写。王安石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一代文豪,就这样被抛弃在天涯海角的斜阳古道上,无所作为地数行人。这是诗人的不幸、社会的不幸、民族的不幸!
上一篇:苏轼《纵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下一篇:汪元量《醉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