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歇后法》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杜甫《复愁》云:“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此等用意,便是歇后法。(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诗例】
复愁十二首 (其三)
杜甫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解析】
此诗为杜甫《复愁十二首》第三首,诗人将民间惯用的歇后语制作法精切老到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形成了本诗独标高格、意蕴深婉、诗韵悠美的 “歇后法”创作特色,手法翻新,别开生面。
《复愁》组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由诗题可知,诗人是一愁未已,一愁复至,几乎无时不愁、无地不愁,所愁者何?乃战乱频仍,无家可归之愁也。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国破家亡之愁情怨绪的呢?诗人不是像《春望》诗那样的逐层点染,也不是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样的大笔铺陈,而是以散点透视、一叶知秋的歇后法,将丰富的内涵融化在简短的绝句之中。“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首二句由眼前烽火全国、兵荒马乱的残酷现实落笔,设一问句,顿然荡漾起诗人怀念“故园”(即京都洛阳)的一片深情。这一问,问得情切切,意绵绵;问得恨悠悠,爱悠悠。故园多少兴亡事,尽在一问中。按常理,接下去诗人便应回答今日故园因战乱而造成的破败萧条之景象了。然而诗人却就此打住,以极其沉郁的感情宕开一笔,意味深长地答道:“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在乾元元年(758年)冬,诗人曾由华州回洛阳,此二句是说,那时相识的人已经很少,而今又屡经战乱,大概根本就没有相识的人了吧?由今推昔,由昔测今,无论从哪方面看,今日的故园都是每况愈下而目不忍睹的。如此猜测,颇有证据,那就是“万国尚戎马”和“昔归相识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可信性。故园之萧条,人烟之稀少,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战场多”所致!可见,诗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战乱是恨之入骨的。恨之切,方能爱之深,那就是诗人对流离失所之广大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关切之情。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此二句说: “ ‘昔归’ 二句,悠然不尽。昔归已如此,今复何如耶?一则乱久而不忍言,一则别久不深悉。”这“不忍言”和“不深悉”,正是诗人留给读者测想回味之所在。尤其末句“早已战场多”的“早已”,“二字含蓄”(杨伦《杜诗镜铨》),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首诗短短四句20字,却层次深曲往复,富有俯仰吞吐之致。读此诗,如入苏州园林,一折三回,曲径通幽,几经回转后,方悟其妙。首二句设问,后二句作答。“味其答意,则已无家可归矣,安得不愁! 首尾二句 ‘尚防,早已’ 相应,见乱之久也。” (王嗣奭 《杜臆》) 就全诗而言,“万国尚戎马”一句为实写,下面三句是对首句的妙答,乃虚写。诗人之无限感慨全由首句生发而出。这就好像歇后语一样,把要表达的意思分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平常说话时,即使单独说出它们的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的解释省去,听者也能体会猜测出它的意义。如说“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个歇后语,隐去“又长又臭”这个解释,人们也能从“懒婆娘的裹脚”的字面体会出它的内涵。就《复愁》诗而言,由“万国尚戎马”一句,我们就可以推断出 “故园今若何”的答案; 亦可揣摹出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的结论。既然诗人眼前已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而“故园”乃国土之一部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故园”的破败萧条亦就自不待言;既然是“昔归相识少”,那么,自昔至今,战争颇仍,其相识者之稀少亦就更不用说了。使人读了上句,即可猜测出下句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下句的意思,又是对上句更深层次的点破,这就是“歇后法”的妙用。这样,便可使得这类表达原本易于趋向平直而激愤的诗歌,变得深婉含蓄而沉郁凝重,使读者品赏此诗,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心领神会,击节称妙。同样是写“国破家亡”的残败之景,《春望》诗则是从城廓的荒芜,花鸟的感伤,家书的可贵和诗人的烦忧等方面来直抒胸臆,逐层深入,感情细腻委婉,不失为感时伤今的千古名篇;而《复愁》一诗,却别开生面,采用歇后法,以诗篇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切齿痛恨和对家园的无限热爱之情,收到了幽默深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说到底,歇后法的归旨,乃在于含蓄深曲。《白石道人诗说》云:“语贵含蓄。东坡云: ‘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由此观之,《复愁》诗,真可谓是“善之善者也”,而这恰恰又全在于此诗歇后法的妙用。
在唐诗的艺术宝库中,杜甫别具魅力的作诗歇后法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并值得很好借鉴和运用的。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丫叉法》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拗句法》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