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贵 能包括》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首句写景,便已含起可惊之意。次句加以“万里”,又早为“惊”字通气。“心绪”句正写所以“惊秋”之故。前三句无一字说到“惊”,却无一字不为“惊”字追神取魄,所以末句上点出“秋”字,而意已无不曲包。弦外之音,实有音在;味外之味,实有味在。所谓含蓄者,固贵其不露,尤贵其能包括也。(李锳《诗法易简录》)
【诗例】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解析】
中国古代诗歌美学一向反对浅露直切,而格外注重追求委婉含蓄的艺术表现。这几乎成为人们评价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叶燮在《原诗》中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所谓“含蓄”,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表现形式要含而不露,不直言其事;其二,指思想内容的含量要尽可能的丰富深厚,要意味深长,含有多重言外意。这两层含义用司空图的话说,便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二者之间,后者尤为重要,所以论者说:“所谓含蓄者,固贵其不露,尤贵其能包括也。”所谓“贵能包括”,就是从思想内容上说,要以小见大,“语一及万”,要用极少量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给读者拓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他对“含蓄”的分析极为精当,历代诗人及诗歌理论家也多从诗歌内容角度追求“弦外音,味外味”(沈德潜《说诗晬语》),“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这首《汾上惊秋》诗所以倍受赞赏,就在于它“贵能包括”。
诗仅四句,意蕴却极为丰富。“汾上惊秋”,字面上即是说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那么,诗人为何而“惊秋”呢?这就要联系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心态来细加寻绎了。“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是化用汉武帝《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和“泛楼船兮济河汾”。据《汉书·郊祀志》和《武帝纪》载,汉武帝元鼎元年 (前116年)夏,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今山西万荣南)掘获一只“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的大鼎。据有司鉴别,断为当年黄帝所铸三只宝鼎之一。武帝大喜,并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冬,“东幸汾阴”,祭祀土神后土。相传《秋风辞》即作于此时。诗人化用《秋风辞》中的诗句来描述眼前所见秋景,定非单纯写景,而另有深意在。
原来开元十一年(723年),雄心勃勃的唐玄宗追步汉武帝的后尘,也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身任礼部尚书的诗人也参加了这次盛典,然而,就在从驾祭祀之后,他被调离朝廷,远谪益州,任大都督府长史。此诗即于外放途中经汾水时所作。这时诗人的心绪极为低沉,偏偏又遇到“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时节,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的含义了。
概括起来,此诗“贵能包括”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句句扣合“包括”题目。四句皆未言“惊”,却又都“包括”着“惊”。前三句写 “惊”的原因,后一句写 “惊”的心态及程度。其二,句句隐含“包括”多重言外意:既是即兴咏史,又是触景生情;既“惊”自然秋天的到来,又 “惊”人生暮年的来临 (当时诗人已54岁,4年后去世); 既“惊”历史的惊人相似,君王不远“万里渡河汾”,又惊自己远谪他乡的四处飘零,恰似一片白云北风吹,一片秋叶风摇落;既流露了对国家隐忧的关切,又抒发了个人失意的哀愁。
“语一及万”,“贵能包括”是此诗的艺术特色,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它可以大大地增加诗歌的容量和力度,引人遐思咀嚼,因而得到历代诗人及诗歌理论家的推崇,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梅尧臣认为最好的诗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刘知几解释得更为详尽,他说好的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几乎可以说,中国古诗中的优秀篇章大都具有“贵能包括”的美学特征。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含蓄之致》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从侧面着想》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