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加一倍写法》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例】
秦州杂诗 (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解析】
“加一倍写法”,是古典诗歌一种深层的表现手法。一般指诗人写景、叙事、抒情从侧面、反面,或情理之外落笔,以新奇的意象,精警的比兴,较之正面摹写透过一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抒发主人公的情思。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诗人对国事的忧伤。花、鸟是美的事物,通常令人喜爱高兴,然而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流泪,感到触目惊心。一反惯例的描写,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不比寻常。这种加倍显示情感深度的表现技巧在《秦州杂诗》 (其七) 中运用得尤为成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来到秦州。安史乱起,唐朝国力削弱,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秦州成为边防重镇。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关防深切的忧虑之情。首联“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概写秦州的险要位置和处境的孤危。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则是具体描绘秦州的景色。按照常理,是有风才吹云出塞,入夜月才临关。因为秦州是边关,塞内塞外仅一墙之隔,所以无风云也出塞。秦州地势高,月亮似乎升起得早,未入夜月已照临关隘。诗人在情理之外用笔,突出秦州的险要高峻非同一般,是加一倍写法。同时这种异常现象也反映出观察者特殊的心态:秦州边塞维系国家安危,风云变幻,气氛紧张,以至于孤城之月也好像在担心边关的戍卫,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似乎在告诫守边将士枕戈以待。“无风云出”、“不夜月临”本是与人事无涉的自然现象,尚且引起诗人如此的联想,那么他对具体的边防守备的关切就更不待言。从侧面渲染诗人的忧虑异常,也是加一倍写法。五、六两句是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写唐朝使节出使吐蕃滞留未归。“楼兰斩未还”,是反用汉朝傅介子斩楼兰王首级还阙的典故,感叹唐代的国力已远非昔比,无力解决外族的侵扰威胁。七、八两句是直接抒情。“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从秦州楼头遥望,边境一带仿佛到处战火弥漫,狼烟翻滚。诗人从衰飒的关塞景象想到唐王朝没落的前途,不禁悲愤难咽。很明显,全诗以颔联的描写最为警策传神,抒情最为蕴藉深沉。加一倍的写法,首先精确地描绘了秦州要塞的面貌,渲染出边城紧张戒备的气氛。首联大处落笔、固然雄浑苍莽之至,但只有继以三、四句的特写,方不失之空廓,才传神地反映出秦州要塞高峻、险要、孤危的特征和紧张、窘急的氛围,从而成为后两联议论、抒情的基础。三四句景中已深寓边愁,形成从写景到抒情的过渡,颈联之转才不显得突兀。诗人用“加一倍写法”将边愁表现得深沉郁结,恰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 “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正因为诗人心事浩茫,思绪联翩,故五、六句回顾历史,七、八句展望将来,一气贯注,情如潮涌,不能自已。颔联与后两联的抒情各具特色:前者蕴藉深沉,后者直接强烈;前者着重空间与深度,后者着重时间与广度。两美相兼,珠联璧合,故将忧国之情抒发得深广绵永。可见无论是在写景抒情上,结构的承转上,精警动人的艺术境界上,三、四两句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加一倍”写法,就难有这种艺术效果。
“加一倍”写法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从侧面、反面落笔,就含有对比、反衬、映衬、顿挫、翻叠等多种修辞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锤练,往往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它能准确传神地反映景物的本质特征,抒写诗人的深邃情思,而且能激起读者浓厚的审美兴趣和创造欲望,故而在艺术表达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加一倍写法”在古代诗歌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写怀人,欲托孤雁“遗音”,本已是思念已极,但孤雁却“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弄得“家居徒四壁立”,贫穷已极,但唐崔融诗云:“如今却善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贾岛:“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渡桑乾》)“却望”句是“归心”句的“加一倍写法”。杨万里:“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绝句》四首)后一句是前一句的 “加一倍写法”。
“加一倍写法”“用意用笔甚曲”,亦即用婉转隐曲的手法表达更强烈、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前面说到的《渡桑乾》,本来客居并州,已日夜思念咸阳,其思念已极难堪,无奈又无端而渡桑乾,离咸阳更远,只能从忆咸阳而转忆客居的并州。这样“忆咸阳”的乡思情感就表现得更强烈、更深刻了。
“加一倍写法”是方法,意在言外、情溢词外才是它的艺术效果;“加一倍写法”必须用曲笔,这样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体味与欣喜!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一唱三叹》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拟喻托兴《托物比兴》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