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虚处生发》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乱后碧井废”,独作一句,此铜瓶之所以出世也。只五字便截住,却追想碧井之未废时,井上则有深殿,殿中则有美人,美人则转百丈,百丈则出哀音。铜瓶此时为清时致用,人受其福,知有何限?却又不写铜瓶如何汲水,只轻轻用“百丈有哀音”五字,想到铜瓶用时,分明镜花水月相似。从来实写不如虚写,有若是也。
上解用镜花水月之笔,写铜瓶用时。此解又用镜花水月之笔,写铜瓶失时。亦只轻轻将美人点染,而铜瓶入水,已不言自尽。(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卷二)
【诗例】
铜瓶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
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侧想美人意,应悲寒甃沉。
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
【解析】
金圣叹这段评语指出,杜诗《铜瓶》运用了实处运笔、虚处生发的虚实相生技法。这种技法是根据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直观性和想象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将实写和虚写结合起来,实处生虚,虚处传神。在景物描写中,实写是正面的直观的描写,它能将描写对象具体可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虚写则是采用烘托、暗示的手法对描写对象作侧面的间接的描写,它可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还可以造成“艺术空白”,引起读者广泛而深入的审美联想,并以此联想去补充、丰富表现对象,使作品收到以少总多、含蓄凝炼的艺术效果。“诗要清空,不要质实”,在艺术描写中,全用实笔,面面俱到,反而传达不出景物的神韵,只有“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才会“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方薰《山野居画论》)杜甫的诗,就善于“虚处传神”,这首《铜瓶》就采用虚实结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生发的手法。“乱后碧井废”,既写出铜瓶被发现的原因,又让人追想起碧井未废时的许多情景。“时清瑶殿深”,点出井上有深殿,读者可以想象殿中的美人,美人提铜瓶汲水的身姿手影以及铜瓶入水时的砰然作响。这种种情景,都从“百丈有哀音”中传达出来。诗的颈联,不写铜瓶如何失落,只写美人因铜瓶坠井而悲愁,这种笔法有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尤使人黯然神伤,那被湮没的何止是一个铜瓶,当年清冽的碧井、幽深的宫殿连同井边汲水的美人今又何在呢?这又使读者联想到历史的失落。正因为这首诗在实处用笔的同时向虚处生发,为读者提供了可资想象的广阔空间,才显得深广而完整,多变而和谐,构成了机趣盎然的艺术境界。
在运用“虚处生发”的笔法时,要以实笔为基础,“文章有虚神,然当从实处入”失去了实写这个基础,“虚神”就空洞失据,也产生不了“艺术空白”。没有“碧井废”、“瑶殿深”、“有哀音”等形象具体的描绘,人们也很难勾起上述种种联想,正如没有“影”的描写,也就没有“睹影知竿” 的妙趣。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烘托入妙》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虚里摹神》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