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以画法为诗法》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乃“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从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风雨急”,已而忽入两儿挥洒,突兀顿挫,不知所自来,见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转云门、若耶,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而诗中之画,令顾、陆奔走笔端。(王嗣奭《杜臆》卷一)
【诗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 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何为在泥滓? 青鞋布袜从此始。
【解析】
此诗《文苑英华》本下注云:“奉先尉刘单宅作。”故知“刘少府”即为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当时属同州)县尉刘单,唐人沿袭汉代称谓、故称县尉为少府。“山水障”,即山水屏障。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杜甫因京城米贵,遂将家属送往奉先县寄居。杜甫在刘单宅中见其所画山水障子,心神折服,遂有此作。
此诗可大体分为三部分。
前10句为第一部分,总写观画的感受和对画的评价。“堂上”二句是说,枫树应生于山野,而现在却生于堂上;为什么那江水山峰还飘渺着团团烟雾?诗以突兀之笔和出人意表之惊叹,称颂这幅山水屏形象逼真,笔墨高超,因枫树和江山烟雾均为画上之景。“闻君”二句,是说刘单在画完《赤县图》之后,又乘兴画了这幅山水屏障。“赤县图”,即奉先县地理图;“沧洲趣”,即山水画,此用谢朓 “复协沧洲趣”之意。“画师”六句,是赞刘单画艺卓越,将全部身心融于毫(画笔)素(白绢)。刘单的画,不仅超过了祁岳(即祁乐,与杜甫同时的画家)和郑虔(即郑广文,杜甫之至友,擅长书、画),而且远远超过了隋代的著名画家杨契丹。
“得非”以下14句为第二部分,称叹画中之景。“得非”二句,称画中之山犹如从昆仑仙境之玄圃分裂而成,画中之水犹如潇湘之水波涛翻腾,极写画中山水之高妙。“悄然”二句,形容画中的山景幽深静寂,使诗人仿佛置身于天姥山胜景,仿佛听到了那里的猿声哀啼。“反思”二句,回想前夜刘少府作画之际蒲城风雨大作,暗示画上山水形象逼真,可泣鬼神。“元气”二句,感叹画上天地混元之气淋漓,犹如水湿画障,夺天地造化之妙,天神(真宰)若告知天帝,天帝也会为之动容。“野亭”六句则细描画中之景物:春回大地,野亭杂花,远近交映;渔翁在暮色中立于独舟之上,汉水(沧浪)大海(青溟)既深且阔;斜岸边,水岛旁,细微景物亦清晰可见;画上虽看不到湘水女神(舜之二妃)鼓瑟,但她们哭舜时泪染的斑竹却临江而立。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笔墨酣畅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刘侯”以下12句为第三部分,进一步写此画的创作情况及其所表现的隐逸出世之情。不但刘少府爱画入迷,技法老到,他的两个儿子也聪颖过人挥毫洒墨,画技不凡,大儿能画树于巅崖之上,小儿能为画添加人物。面对画上若耶溪、云门寺(均为浙江省绍兴市之风景胜地)美好景物,竟有托身世外之感慨:我何必留恋这污浊的尘世呢?从此也将青鞋布袜归隐于山水佳丽之地。观画而油然萌生游山归隐之情,进一步从画的美感作用和艺术效果来说明此画之精美动人。
此诗主旨在赞画,用笔飘洒自由:既有对画面本身的具体描绘,精细写实,又有诗人观画的心态和感受,大胆虚拟,想象极为丰富;既有玄圃、潇湘之大景,也有野亭、侧岛之小景。虚实相生,主客相融,顿挫淋漓,引人入胜。而作者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成功地移植了某些绘画的技法。王嗣奭对此有精辟的阐述:“画有六法: ‘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 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既讲“气韵”,又讲“骨法”; 既有精妙的状物,又致力于写出对象的风神、气格,使之形象跃然,别具神韵。因此,这首诗本身也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如果说王维是“诗中有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老杜此诗是“诗中有画”,“赞画如画”。
在唐代以画法为诗法是不少高明诗人的惯用手法。像王维的《汉江临眺》、《山居秋暝》等,明显地移植了绘画技法。杜甫本人也常用此法,如其咏物言志诗《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寥寥数语,即将马之骨如锋棱,耳如刀削,四蹄生风,呼啸奔驰之状勾勒出来,写意传神,精妙绝伦。以画法为诗法,是诗、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互补与融合,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丰富和发展。杜甫此诗由于成功地移植了某些画法,不仅使其本身成为题画、咏画诗的佳构,而且在艺术上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相反相成《以诗补序》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相反相成《常景出奇》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