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景《妙写风雨之景》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上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俞陛云《诗境浅说》丁编)
【诗例】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析】
许浑的登临怀古诗,善于在描写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亡之中,寄蕴内心慷慨悲凉之情。其中,《咸阳城西楼晚眺》尤其为人们所传诵。
咸阳本是秦汉的故都。秦孝公建都咸阳,为扫平七雄、统一中国开创了一代基业。汉代定都长安,又为这一古城带来了新的繁荣。历史悠悠,岁月如驰,几多动荡,几多兴亡!至唐建都长安,又给这一历史古城写下了更为灿烂辉煌的篇章。然而到许浑登上咸阳城西楼凭栏远眺时,情况又是怎样呢?
这时的唐王朝已经进入衰败没落的时期。唐室的衰败没落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统治者的腐败使得江山社稷难以为继,犹如重病患者非药物所可疗救。其表现形态,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许浑成年以后,曾经北游幽蓟、留滞相州,有过一番范围广泛的游历,对于藩镇跋扈有着深切的感受。而当时宦官的猖獗,乃至掌握了帝王的生死废立之权。传说唐宪宗为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所杀,“以暴崩告天下”(《新唐书·王守澄传》)。宝历三年(826年),宦官又杀了年仅18岁的唐敬宗。在许浑中进士的前一年,宰相宋申锡被宦官构陷,被流死者数十百人,天下称冤。而在许浑中进士的第四年,朝廷又发生了震惊内外的“甘露之变”。宰相王涯等十余家全族被杀。当时的宦官气焰嚣张,迫协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同草芥。
可知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其征兆已经出现。因此,当诗人登上咸阳西楼远眺,他便将对于时局的观感与忧虑,情不自禁地悄悄融化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了。
诗中展现的是深秋日暮的景象:芦苇、杨柳,云起、日落,鸟飞、蝉鸣,渭水东流,从中隐约透露出衰飒的气象。首句便说“一上高城万里愁”,有笼罩全篇的气势,而通篇不点出所愁何事,这就耐人寻味了。颔联在写景之中兼寓人事,意味最为深长。“溪云初起日沉阁”,有奸邪在朝、君王失势的寓意。汉代陆贾《新语·慎微》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以与此相启发。“山雨欲来风满楼”,将自然、人事揉为一体,不露形迹,暗示一场社会风暴将要来临。颈联曰“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是典型的衰秋物象,而秦苑、汉宫,实际上是唐室的借喻。天下将乱唐室将衰,亦如同秦、汉。尾联说“行人莫问当年事”,有不堪言说之意。所以首句 “一上高楼万里愁”,看似毫无着落,实则一气贯通全篇。
其中三、四两句最为人所称道。前人认为上句云起日落,为诗家易到之境,下句风雨欲来,尤为千古妙笔。其妙处在于把握住生活中令人心理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瞬间,传神写照,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美。这里表现的重点是“风”。风飒然而至,来去无迹,最难描写。宋玉作《风赋》,将风从生于青萍之末写起,一路写入山林松柏之下,进入高城深宫之中。写它传播椒桂的芳香,吹动水中的荷花,最后吹到君王身上,“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并称之为 “大王之雄风”。《风赋》流传千古,为人称誉,就是因为它将风写活了。后代之诗家亦多以动景写风,如陶渊明诗“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孟浩然诗“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杜甫诗“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分别以良苗、树叶、翠竹显示风的行迹,使风具有了清晰的形象。本诗以耸立之楼阁写风,具有很大的难度,而著一“满”字,即化险为夷。它不仅写出了高楼风行澎湃的气势,而且传达了诗人临风凭眺的感受。风满楼,是已然之景;山雨欲来,则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山雨欲来”修饰“风满楼”,更能唤起人的想象,传出风的神韵。而用语清新畅达,绝无刻意雕饰之功。钟嵘《诗品》说:“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王夫之亦说:“ ‘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 《姜斋诗话》)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亦此类也。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状景如画,忽入鬼语》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取景设色》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