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景《全用比附》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此亦咏物,题灯花,却羌无故实,全在比附,又不可露斧凿痕。发句所谓明白物之出处也。颔联所谓寓意也,当雪而暖,不待春红,系就花字著想,而又切灯,不脱不粘,俱见超妙,且寓意尤高深。颈联所谓刻画也,尤极细腻。落句所谓就题外发意,而有余韵也。通体全用比附,何等工巧,而又自然。此诗极似少陵。(朱宝莹《诗式》卷一)
【诗例】
咏灯花同侯十一
今夕知何夕,花然锦帐中。
自能当雪暖,那肯待春红。
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
更烦将喜事,来报主人公。
【解析】
咏物诗有用典和不用典之分。一般来说,运用典故的咏物诗写得比较虚灵,而忌在晦涩;不用典故或者说采用直接摹写方法咏物的作品,对物象的写照比较具体,而忌在镂刻。
韩愈此诗“羌无故实,全用比附”,属于后一类咏物诗。它写于元和十五年 (820年)冬。诗人元和十四年 (819年) 以谏迎佛骨贬潮州,次年九月乃召拜国子监祭酒,返回长安。“侯十一”(喜)是韩愈友人,韩愈曾推荐他应进士举。诗歌通过咏灯花,表现了诗人处逆境而不渝心志的品性,含有总结前一段时期生活的意思,还流露出一种乐观情绪。首联径明咏灯花,入题简捷。次联咏灯花不畏寒冷,以自然界的花卉直待春天才绽放反衬灯花不受外界条件左右,始终如一的品质,寓意显然。三联刻画灯花形状,“金粟”、“玉虫”皆喻灯花,拟状绝肖。与上一联谐配,一神一形,一虚一实,极尽灯花之妙。末联“主人公”诗人自谓,灯花给人以喜悦的感染,故以报喜相嘱,诗人返回长安后欣喜的心情由此可窥一斑。全诗围绕灯花比类附会,层层摹画,神理兼擅,是一首咏物而兼抒意的诗作。本来,按照韩愈的写诗爱好,他完全可以在诗篇中点缀几个典故,这样或可能给人以深厚的力度感。然而他在这首诗里避免这样做,而是采用“全用比附”的写法,使诗歌轻灵流畅,工巧自然而又思致宛然。
唐宋以后,咏物诗始较多采入典故,六朝以前,较常见的则是用比附形容手法。试举谢惠连、谢宣城、吴均各一首诗以加深对用比附方法咏物的诗歌艺术特点的认识。谢惠连《咏螺蚌诗》:“轻羽不高翔,自用弦网罗。纤鳞惑芳饵,故为钓所加。螺蚌非有心,沉迹在泥沙。文无雕饰用,味非鼎俎和。”以小鸟细鱼或因自身能力,或因受物欲诱惑而遭祸,反衬螺蚌甘愿沉埋泥沙,得以全身。比附之中,重在述理,不在摹形。宣城《咏兔丝诗》:“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熳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安根不可知,萦心终不测。所贵能卷舒,伊用蓬生直。”状兔丝形而兼神,意寓其中。吴均《萍诗》:“可怜池里萍,氛氲紫复青。工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飘荡终难测,流连如有情。”摹形更加细致具体,而又情韵无限,诗人笔下的萍草犹如一位惹人同情的弱女子形象。这些都表明,以比附之笔咏物,长处在于形象鲜明生动,具体可感,思理情致则从具体物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望象而得神。这与运用典故咏物略形详神的特点区别显著。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妙写琴理》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不即不离》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