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象炼境《苍凉雄阔》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天山风雪,不比寻常,行军之难,众有同感,却被笛声吹出,故不觉一时回首同望也。意境苍凉雄阔,未可多得。(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引刘拜山语)
【诗例】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解析】
“苍凉雄阔”是就诗的意境而言的,是一个审美范畴。苍凉,就是苍茫悲凉,气象萧森,博大中见出空旷,苍莽中显出荒僻。苍凉的境界让人感到心情凄怆,意绪忧伤。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写登楼闻笛思乡之情,笔意可谓苍凉。雄阔,就是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浩瀚中蕴藏着伟力,广远中透示出豪壮。雄阔的境界让人感到意气昂奋,情志高旷。“天苍苍,野茫茫”是一种雄阔,“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也是一种雄阔。苍凉雄阔,是苍凉中蕴积着雄沉的气魄,是雄阔中透射出凄凉的情调,是一种悲壮之美。像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境苍凉,但雄阔却谈不上;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境界阔大,但并不苍凉,也不雄阔,而表现为一种瑰丽之美。相比之下,李益的这首《从军北征》,于大境界、大气魄中表现出慷慨悲凉,可谓“意境苍凉雄阔,未可多得”。
全诗的大意是:苍苍莽莽的天山大雪过后,吹起阵阵海风,荒漠里奇寒彻骨,这时偏又传来《行路难》的笛曲声,曲调低沉迂回、凄恻哀婉,戍守在荒漠中的30万士兵一齐闻笛而悲,勾起思乡之情,同时在冷漠惨淡的月光下回首向故乡张望。“天山”在今新疆中部,冬夏长雪。“海”,古代称塞外湖泊亦曰海,如蒲昌海、蒲类海等。“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中调名,多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诗中不仅指横笛所吹的曲调,同时也借以表明戍边将士生活之辛苦,处境之艰难,心情之忧伤。“碛里征人”,在沙漠里出征驻守的将士。“回首月中看”即“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意; 征人在西,故乡在东,故曰“回首”。这里,诗人捕捉住征人闻笛时的心理状态,通过“回首”这一行动的描写,表现出全体征人对故乡的极度思念之情。
构成这首诗苍凉雄阔意境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取境阔大苍茫,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人从大处落笔,把目光投向天山雪后的广大空间,构置出一个无边无际、苍苍莽莽的大环境、大境界。既是在“雪后”,又是在“月中”,这就使诗中景象显得分外苍凉。惨淡的月光笼罩着皑皑白雪,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大漠一片荒凉,这难道不足以使人望而生畏,神情黯然吗?诗中的这一景象又不是纯自然、纯客观的,而是包含一定社会意义和主观情感的。在荒僻的大漠上,在凛冽的寒风中,在苍白的月光下,偏又吹起销魂的笛声,30万人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东望,这是何等壮阔的场面,何等悲凉的境况,何等凄惨的瞬间!视觉上,天山雪后,霜月高悬,碛里征人,回首东望;触觉上,海风阵阵,奇寒彻骨;听觉上,风声呼号,笛曲悲咽。诗人将这些富于典型特征的事物、场景摄入笔端,共同构成一个壮阔中含悲凉,苍茫中见雄沉的诗境。其次是运用夸张手法,笔力苍劲雄健。诗中所取之境、所写之景,俱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虚构幻想或虚张声势不同。但这并不排除夸张的成分。没有夸张,就不能把生活美加以集中和提高,使之成为艺术美。试想 “碛里征人”何以至 “三十万”?三十万众岂能尽闻笛声,又岂能“一时回首”?这样写,才方显其“苍凉”,才足称“雄阔”。黄生《唐诗摘抄》评此诗道:“闻笛思乡,诗中常事,硬说三十万人一时回首,便使常意变新。”再次是渗入了诗人悲凉雄健的感情原汁,饱和着诗人胸襟的万顷汪洋。金圣叹曾说:“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不易领略。”(《杜诗解》)惟其诗人情悲,故而会情不自禁地描绘苍凉景象;心雄,所以能不期而然地展示雄阔境界。李益久历征戍,往往于鞍马间横槊赋诗,对绝域之荒凉、行边之辛苦感受至深,体验最切。这种感受和体验熔铸而为诗,故能呈现出苍莽慷慨、森然磅礴的气势。除了这首《从军北征》以外,李益的许多诗都具有这种特质。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又如《夜上西城听凉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凉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笔势雄沉而情调悲凉,俱可以苍凉雄阔论之。胡应麟《诗薮》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看来非过誉之辞。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构象炼境《平易高远》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构象炼境《自然冲淡》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