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象炼境《深一层法》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若欲穷之,必于此楼之上更上得一层,方才能尽目力之胜矣。此乃诗家深一层写法,非真更有一层尚未登也,学者不可不知。(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卷三)
【诗例】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写诗而追求一种蕴含于深层的哲理,这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不乏其例。这类作品,不仅具有表层的语言美、诗律美,更包蕴有深一层的哲理意趣,令人读之既赏心悦目,又觉其味隽永,可大大提高诗歌作品的鉴赏度与生命力。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这样一首富有哲理涵义的隽永小诗。它虽仅五言四句,却有极强的超时空魅力,历千年而不减其味,奥妙就在于它的“深一层法”——诗的底层蕴含有符合客观真理的哲理,这哲理以极普通、极平常的登高望远譬喻予以表述,给人留下了生动、形象、深刻的印象,并可从中悟出人生与生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使诗篇的视野更为开阔,境界更为高远,可以说,它是前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基础上的劝语,更是生活现象的抽绎概括,其中赋予了哲理性涵义,从而成为了千古佳句。
历来以为,写诗忌在生硬说理,因为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而非逻辑思维的论述,它贵在以形象感人,忌抽象说理训教。然而,事实上诗歌也并不排斥说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而又合理地将理与景、与情有机地溶合,使理、景、情通过形象融于一体,达到自然、熨帖,而不生涩、牵强,这就堪为艺术佳品了。
王之涣这首小诗,看似平铺直叙——几乎是生活常见现象的“翻版”,然实际上却含意深厚、耐人思索,它为诗歌如何才能既含哲理、又具诗味提供了典范。谁都不会认为,“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劝他人“再登高一层楼”。
类似这种“深一层法”的作品,在唐宋诗词中并不少见,如杜甫即有《后游》、《秋野》、《江亭》等诗。《秋野》中写道: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了,鱼才会乐,林茂了,鸟才会知返;毫无疑问,它告诉人们,客观环境如具备了条件,不必人们去强行驱使,自然界的生物自会恋返故居——动物如此,人也如此,此中三昧是颇值得玩味的。苏东坡有传诵人口的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面是写庐山风貌,诗底——深一层处却是以庐山为譬,告诉人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往往是因为被各种表面现象迷惑的缘故。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妇孺皆晓的深含哲理的名句。沈德潜评介以禅入诗的作品时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息影斋诗钞》序)将哲理寓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句中,才是体现了 “深一层法”,也才堪列上乘之作。因此,“深一层法”的表现方法是很有其生命力的,问题是如何巧妙地将哲理与诗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构象炼境《远近异观》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构象炼境《卸开一步,取情为景》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