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反托题意》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诗有题之正面难写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起,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析】
这首五律作于玄宗天宝十五载 (即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时诗人杜甫因自鄜州居处赴“行在”灵武,图为平叛投效,半途被安史叛军截获,羁留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国念家,吟就了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题《月夜》,本是诗人独羁长安而望月怀远、望月兴叹。但诗的开头偏偏不写“长安月”,不写自身,而从揣想对方入笔:今夜月照鄜州,我的妻子只能一人在那里独自观望了。本来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鄜州定也和长安一样,今夜月光皎洁。我在此漫漫长夜,又身羁敌巢,国事家事齐涌心头,岂容入睡!只能望月遣怀。想那滞留鄜州的妻子,虑家,思夫,又因敌骑已纵横于鄜州近处,丈夫去灵武是否遇险?是否已达“行在”?诸事萦怀,当亦在对月怀远,何况共忧患的夫妻天各一方!一个“只独”状出了个中情怀。这是明写“闺中”,也是兼指自身。诗用此联如此开端,不仅给全诗定下了忧思漫漫的基调,而且也避免了从正面兴叹、遣怀多只能记实而导致的易流平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正是道出了这个开端的原因。另一杜诗《奉陪郑驸马韦曲之一》也是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的反起开头的典型诗例。该诗曰:“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带小鸟巾。”细味此诗,乃“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江浩然《杜诗集说》引王嗣奭说)。为什么这样写?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反说”条对此作了精致的阐释:“……这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韦曲的春色很好,这正是及时赏玩春光的时候。可是诗人头发白了,……所以对着春光有无可奈何的感慨。……所以说花无赖,说恼杀人,这是从自己感叹衰老这个角度说的。从另一角度说,……实际上是喜爱春光。正如做母亲的有时说孩子顽皮,心里实是喜欢他的活泼。”
我们还是再回到《月夜》这首诗来。诗的第二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意谓遥想天真幼稚尚不知世事的年幼的小儿女,见母亲望月,定也依傍膝下同母看月,但他们哪里会和其母一样在“忆长安”呢,这里仍是承上从对面写起。这两句是对“闺中只独看”“独”字的破解,原来想象中的妻子看月之“独”,除夫未与共外,乃在小儿女之“未解”,这就更反衬出了“解忆”的妻子“独看”的痛苦、孤寂。联系杜甫的生平可知,当时甫妻应尚未知诗人已陷敌手被羁长安,所以这里的“长安”当是泛指,借指国事。而不“解忆”的“小儿女”和“解忆”的杜妻更反衬出了身在沦陷后的长安,亲见“豺狼在邑龙在野”,“东风昨夜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哀王孙》); “群胡归来血洗箭”,“都人回面望北啼” (《悲陈陶》);“黄昏胡骑尘满城”(《哀江头》);敌骑纵横,敌势猖獗,关心国家、人民安危,且连“未解”的儿女皆“遥”的诗人之“独”之可怜了。这是比上联更深一层的咏叹。
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总承前二联,言夜已深沉,想“未解忆”的小儿女当难耐久久对月,已经归房睡去。但妻却望月越久而忆念愈深,致夜雾打湿了鬓发,久露在清冷月光下的赤臂也被夜寒所侵,但仍浑然未觉或觉而不顾,仍长久痴立望月怀远。这里还是揣想对方,用以曲写自己久伫月下,忧思难解且历久弥深之状。
但难解也得强解,不解也要自宽,于是祈愿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但愿有一天能全家团聚,夫妻同倚窗下望月 (“虚幌”,质地轻薄的窗帘),小儿女绕膝承欢,月光同照在欢聚的二人脸上,再也不会有今日难尽难干的泪痕了。这里以祈愿、设想收束,而“双照泪痕干”,而今独看泪不干已尽在言外了。同时,这一祈愿也冲淡了诗的凄凉意境,增添了“忧思漫漫”的情怀,使全诗忧而少怨,思而有望,闪耀着有一日四海宁清、国圆家合的理想光辉,把诗的主旨推入了更高的层次。后来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袭用了这一手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收束全诗。但与此诗相较,意境或可差似,但旨趣却远不逮此。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曰:“……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既评赞了此诗从反面起笔,又高度评价了全诗的意境和手法,而且特别指出全诗如何切题,如何紧绕题面吟咏,确是定评。
在诗歌创作中,反托题意是一种艺术效果颇佳的表现技法。早在《诗经·魏风·陟岵》篇中,便已使用这种技法。其首章:“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 ‘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意是说:登上没有草木的山上,远望我故乡的老父。我想老父定会说:“唉呀,我儿去服役,早晚忙碌不得歇息。孩子要小心谨慎,还有希望回来,可别留滞异乡!”全诗三章复沓,写儿子在外服役,想念家乡父母兄长,也是从对面着笔,想象亲人如何关切、期盼自己,加倍写出思念之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也是反托题意的典型诗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刘公坡称:“题意全在一 ‘忆’ 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 ‘忆’ 字之意; 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学诗百法》)杜甫《月夜》与王维此诗,在审美心理上,同属反向心理,是诗人从相反的方向,不言己之所忆,而反言彼之念己,是主体对于对象的预想、设想。这种反向心理较之正向心理,深入一个层次,增添了一维心理空间。这一反向审美心理,是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新铸造的一种审美心理结构,是对中国诗美学的贡献。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空翻题意》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题外求意》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