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方位呼应》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此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袷,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诗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初春时节西湖美好景色的诗,它表现了诗人面对西湖生意盎然的春色所产生的美好感情。全诗属对工整,描写生动细致,向为人们所称道。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不仅仅在于这些,更主要的是它善于写出春行的情景,全诗以“孤山寺”起,以 “白沙堤”终,描写方位前后呼应,与诗人的游赏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一种“行”中的观赏,从而使诗中环境景物的描写刻画紧紧地配合着题意,较好地表现出“湖上春行” 的题旨。
金圣叹认为,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写“湖上”,也就是重在写湖上的景色,后四句方点出“春行”。这种理解虽不无道理,但不免拘泥。其实,诗的前四句虽然重在写湖上春色,但这种描写仍然是与“春行”即诗人的游踪和观赏结合在一起的。试看前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第一句点出西湖的位置,第二句则写西湖湖水。从描写的方位角度来看,前一句写湖处在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是横向描写,即金圣叹所说的“横开”,后一句写西湖春水新涨,水天一色的景象,是纵向描写,即金圣叹所说的“竖展”,一横一纵,视野广阔,风景如画。从表面来看,这两句似乎是纯然写景物,若细细品味,我们仍能感到景物背后诗人的目光。孤山寺和贾亭两个地名连用,似乎使人感觉到诗人穿花径、绕楼台,在尽情观赏湖上春光。他的目光先是落在春水荡漾的湖面,随着诗人的游踪,景色不断变化,诗人的视点也在变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在时间上紧随前两句,描写诗人在行进中观赏到的湖周围的美好春光。诗人精心选择词句,“早莺”、“暖树”、“新燕”、“春泥”,无不是早春特有的景物。“乱花”、“浅草”则形象地表现出初春时节蓓蕾初绽,野花簇簇,小草新冒,浅嫩柔软的景色。而诗中的“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词语,又把这几句景物连成一条线索,让人们体味到诗人的细心观察和欣喜的心情。特别是“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两句,不但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独特感受,而且很巧妙地点出“行”字,让人想见诗人纵马徜徉在湖堤上的情景。四句虽没有具体点出方位,但由于景物与诗人的游赏相结合,因而产生了一种移步换形的效果。诗的最后两句点出方位,“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原来诗人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他最喜爱的西湖东面,在白沙堤绿杨树阴里久久徜徉。整首诗歌章法严谨,结构井然,它先点明环境,然后转入写景,最后又点明环境,方位的前后变化与诗人的行踪观赏密切配合,突出了题目中的 “春行”两字。
诗人观察大自然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是静观默察,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在静态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好静谧。一般来说,诗中的景物与环境方位的关系也是静态凝滞的,是从固定的视点观察周围的景物。还有一种,即如本诗,是一种动态中的观赏,这时环境方位与景物描写的相互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两者结合得成功,不但能使诗歌所表现的景物获得一种时空上的限制性,同时也增强了整首诗歌的内在联系,使情与景更好地交融渗透。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上呼下应》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借客尊主》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