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倒装说入》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因照镜而见白发,忽然生感,倒装说入,便如此突兀,所谓逆则成丹也。唐人五绝用此法多,太白落笔便超。(黄叔灿《唐诗笺注》)
【诗例】
秋浦歌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析】
这里所说的“倒装”,是指诗人把事件、感情或意念发展的结局,倒置于篇首,以取得更加鲜明强烈的效果。
古人诗赋,多写照镜中顿见白发而生叹。《艺文类聚》所收左思《白发赋》:“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隋孔范《和陈主咏镜诗》:“虎贯愁兴日,龙镜览颜时;怀恩未得报,空叹发如丝。”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李白《将进酒》中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都是借镜中“我”写镜外“我”的壮志未酬、人已垂暮的伤感。在这些以照镜睹发为兴感之由的作品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无疑不同凡响。
前人特别注意到这首诗的兴寄和夸张。兴寄也好,夸饰也好,都是因起句倒装而生色的。王琦《李太白全集》:“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全诗四句,首句为全诗灵魂,既是惊人之语,又是启人之语,使人不能不欲疑欲问:此奇思奇想缘何而生?以下“缘愁”一句点明发由愁生,发长三千实由于愁长无限,而后“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设疑之辞(“不知”、“何处”)作解疑之用:原来诗人睹镜生感,平日里沉溺于愁、浸染于愁,却不觉愁催人老已至于此! “秋霜”一句,又为“白发”作解。左思《白发赋》:“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所写感受与此诗相近,先言镜中影而后言览镜也相似。如果先言照镜而目睹白发,再释白发因愁多所致,便显得直致了。李白这首诗较左思《白发赋》在语言个性上颇有特色,诗人的创造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首句的设置上。
日本江户时代津阪东阳《夜航余话》对这首诗作了独出心裁的解释。他认为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应拘泥于“白发”二字。“白发”一句是形容满头雪白,令人惊诧,以其发蓬乱,故不言白首而言白发。年老则发短,谓其发长则无理不通之语。此盖言镜中白发头颅皤然,如积雪山峰,兀乎空中。东阳推断,李白是乍对镜台,开镜初视,一眼看去,满头犹如雪山,不觉惊惧,惘然自疑自失:“岂我头颅乎?何以变化如此之巨”,于是“白发三千丈”冲口而出;继而再次对镜,自顾低吟,念飘泊日久,不堪劳苦,早已垂老,白发如山,由是稍定魂,感慨遂生。《唐宋诗醇》说此诗“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极健,要是倒装法也”。东阳解释说,起句写惊,突然奇幻,荒唐系之,次叙感悟,遂占来地步,文法乃所谓“顿挫”也;三四句再入惑,云区区痴想,文法乃波澜,皆诗因抑扬而托兴深微。东阳列举了日本和歌中一些以雪山喻白头或以白头喻雪山的例证,说明中日诗歌构思相通之处,这可以说是从日本诗歌构思的角度来鉴赏李白诗歌的一例。
上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实起虚接》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承笔衔接》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