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胡风在汉口主编出版了《七月》半月刊,这是当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创刊的《七月》周刊的续办(周刊于九月二十五日出到第三期就因为不能发行到外地,以及参加者大半转移到武汉而宣告停刊)。半月刊为了扩大影响,转载了周刊上的若干作品。到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为止的九个月中,出了三集共十八期。当时因战事变化而停刊一年,于一九三九年七月,又在重庆改为月刊继续编发,那时因印刷条件很差而无法按期出版。到一九四一年九月,出至七集一、二期合刊(即总第三十一、二期合刊)后,由于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形势日益险恶,而被迫终刊,前后历时四年。汉口创刊时原定名为《战火文艺》,后仍沿用《七月》刊名,是为了不忘“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之意。当时有人提出“到这样的紧急关头,应该放下笔来。”《七月》上发刊的《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致辞》却说: “我们没有。不但没有,为了得到用笔的机会,还不得不设法越过了种种的困难条件。/中国的革命文学是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五四运动)一同产生,一同受难,一同成长。斗争养育了文学,从这斗争里面成长的文学又反转来养育了这个斗争。”这篇《代致辞》的最后还说: “工作在战争底怒火里面罢,文艺作家不但能够从民众里面找到真实的理解者,同时还能够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战斗里长成的新的同道伙友。”
由于胡风大力提倡诗作,在《七月》的很多期的《编后》都有文字为提高新诗的地位而呼吁,为刊物给新诗空出大量版面而表态,为一些人对某些诗作的意见作解答,并大胆发表青年人的诗作,还常把诗作编在杂志前面的醒目位置。所以,《七月》既吸引了很多知名的诗人为之写诗,诱导了很多新诗的“初来者”学会用诗战斗。随着《七月》在“实际战斗里长成”,以《七月》为中心而聚集了一大批诗人,他们在这块“实际战斗”的阵地找到了自己的“同道伙友”,找到了对人生、对文艺的共同语言,而逐渐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倾向的、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而表现出来的彼此一致的文艺观点和艺术风格相近的现实主义派别,即形成了“七月诗派”。
这一流派的文学活动从《七月》创刊开始到全国解放为止,前后长达十多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
七月诗派的主要刊物是《七月》和《希望》,分别代表了该派的前后两个时期。
《七月》是个“半同人杂志”,“基本撰稿人在大体上倾向一致”。该刊上发表了为抗战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但最能体现“七月”派成就和风格的是诗歌,还有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杂文等。其中在刊物上出现得最早的、发表诗作最多的是艾青和田间,他们是“七月诗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了诗歌,其它体裁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风、阿垅(S。M)、丘东平、曹白,萧军、萧红、聂绀弩等等,他们都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倾向及风格上为七月流派的形成起了开创的作用。据统计,在《七月》上先后出现过四十位诗作者(包括胡风),其中的大多数是文坛新人,如鲁藜、邹获帆、孙钿、牛汉、绿原等。
《希望》杂志是在《七月》停刊后,于一九四五年一月继之而起的,到一九四六年十月停刊为止,共出了二集(有八期),主编仍是胡风。《希望》代表了七月派后期的倾向,它与前期的《七月》相比,除了诗歌继续保持着战斗的生气之外,报告文学被短篇小说和杂文所代替,这些作品的内容由歌颂和热望而变为揭露与讽刺。
《希望》停刊后,七月派活动的新的阵地有北平的《泥土》、成都等地的《蚂蚁小集》、《诗垦地》、《呼吸》和《荒鸡小集》等杂志,这些刊物都承袭和显露出了七月诗派的基本创作倾向。
此外,胡风还主编了《七月丛书》:包括《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在《七月诗丛》这套大型的诗歌丛书中,第一辑有辛克、侯唯动、鹿地亘、雷蒙、绿川英子等十四人的选集《我是初来者》,胡风的《为祖国而歌》,艾青的《向太阳》、《北方》,田间的《给战斗者》,鲁藜的《醒来的时候》、天蓝的《预言》,冀汸的《跃动的夜》,绿原的《童话》,邹获帆的《意志的赌徒》,亦门的《无弦琴》,杜谷的《泥土的梦》。第二辑中有牛汉的《彩色的生活》,绿原的《集合》,冀汸的《有翅膀的》和化铁的《暴风雨岸然轰轰而至》,孙钿的《望远镜》,贺敬之(艾漠)的《并没有冬天》(一九五一年九月上海泥土社出版)。在《七月文丛》的诗集部分有:绿原的《又是一个起点》,田间的《她也要杀人》,鲁藜的《锻练》。上述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七月诗派的战斗历程,又展现出了他们多姿多彩的风貌。艾青和田间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艾青在诗中诅咒黑暗、呼唤光明,故被胡风誉为“吹芦笛的诗人”;田间则因走上街头,以诗为鼓点,投入工农兵的战斗行列,而被闻一多称为抗战“时代的鼓手”。
七月诗派是“五四运动”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在文艺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他们有着共同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简言之,便是在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倡“突进”和“结合”。所谓“突进”,就是要求作者投入现实斗争中去,反对旁观和纯客观的态度;所谓“结合”,则是要求作者在创作中应把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或精神,与所描写的客观现实相结合,即要求作者的内心要与其创作融合和统一,反对二者相分裂,即反对两重性。
泛览七月诗派的作品,就不难发现,该派在创作上有以下一些共同之处:
一、他们的诗作始终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抗战一爆发,田间、鲁藜、艾青等诗人,就象作家丘东平,阿垅、曹白一样,很快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实际斗争中去,在战火中有了深刻体验,便写出了大量的战斗诗篇,因而大都闪烁着时代的精神。
二、他们都不满足于单纯的为了写作而深入生活,而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去理解生活,具体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上便表现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强调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与结合。
三、尽管革命现实主义是该派的主流,其间也带有浪漫主义和象征色彩。我国古典诗词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和“五四”以来的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他们的诗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他们大都喜欢采用感情奔放的自由诗的形式,艾青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都不大讲究行数和格律,其中虽然常带忧郁和伤感,却总是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基调去叩人心弦。特别是他们的政治抒情诗,常常以诗的语言评论时事,反映抗日生活,充满了战斗激情,起到了增强人民的必胜信念和斗争勇气的作用。
五、他们的不少诗句精炼短促,音节铿锵急切,富有鼓动性,便于以传单的形式散发和在街头朗诵,其中以田间为代表。
总之,七月诗派的名称可说是来自《七月》杂志。《七月》和《希望》杂志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重要文艺刊物,它们不仅为我国的新文学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为革命和战争献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而且为自由体新诗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作了很多成功的实践。
上一篇: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下一篇:齐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