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诗,一般人都推崇唐代,推崇李杜。我们说,唐代之后,李杜之后,也还有诗,有诗人。宋代的诗歌是有它的成就的。北宋的大诗人是苏轼,南宋的大诗人是陆游。
宋初,欧阳修、梅尧臣和王禹偁的诗,已开宋诗的新面貌。诗里有议论,有散文化的倾向,语言比较朴素。他们可以说是宋诗的先驱者。他们的诗和唐诗不同,但在风格上还接近唐代,由韩愈、白居易变来。真正能代表宋诗面貌的是苏轼。苏轼在诗歌方面超过了欧阳修,为北宋的代表性诗人,有特殊的成就。
苏轼的诗,数量多,超过了李白、杜甫,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化,其题材丰富、广阔。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有描写山水、人物、动植物的诗,有朋友赠答、记述生活琐碎的诗。兼长古诗与律诗,也兼长描写、抒情、说理三方面的技巧。
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矛盾的诗,如作于湖州任上的《吴中田妇叹》。湖州本来物产丰富,但人民深受残酷的剥削,生活是很痛苦的。此年多雨,年收不好,“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后来天晴了,能够有些收获,载米入城,而米贱,“汗流肩赤贞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不能不“卖牛纳税拆屋炊”,而“官今要钱不要米”。当时西北有战争,“西北万里招羌儿”,而朝廷上多酷吏,“龚黄满朝人更苦”。结句是“不如却作河伯妇”,田妇走投无路,只有投河自尽了。这首诗曲折地写出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力最高的地区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梅尧臣等的诗的作风相同。《戏子由》一诗,很深刻地述说做官之人和人民对立的苦衷,诉说他作官鞭棰小民的自疚。《山村五绝》讽刺盐法与朝廷新法在执行中的为民之害。原有五首,其中三首讽刺时政。第一首说盐法太严,使民铤而走险,结伙伴,贩私盐,持刀械,与官为敌;第二首说官盐太贵,使民吃不起盐;第三首说放青苗钱农民不得实惠,而农民常因事进城,小孩们也常住城中,荒了农事。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中说:“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这类便是“托事以讽”的例证,都有现实意义的。这与白居易的讽谕诗同一作用,但苏轼这类诗歌并不多。
《于潜女》是一首人物描写的诗,写农村妇女之美,非常生动可爱。
苏轼在黄州东坡,曾躬耕其中,垦辟之劳,筋力殆尽。曾作《东坡八首》,又种蜀中元修菜种子于东坡,作《元修菜》诗。在儋耳时有《籴米》诗,“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诸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以上诗均可表现他热爱人民、重视和关怀劳动人民、自己亦爱好劳动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他的山水诗。苏轼喜欢自然,他热爱祖国各个地方的山川、人物、风俗,随遇而安。描写山川风景,尤为其特长。有许多自然奔放的山水记游诗,如《游金山寺》、《游白水山》、《百步洪二首》、《游径山》、《出峡》、《巫山》等。苏轼山水诗的特色,是在诗中写人物,发议论,是写山水的动态(王维的山水诗写山水的静境)。他每到一个地方,就爱上这个地方,他爱自己的故乡四川,也爱他到过的杭州、颍州、黄州、惠州、琼州的儋耳。《游金山寺》,写长江边的落日与黄昏景物。《望湖楼醉书五绝》写西湖边的风景、物产、“游女”、“吴儿”,极其美好,令人神往。他贬官到儋耳。那里的生活很苦,还以得见海岛风光为幸。他在赦回渡海时还写诗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可以见出他的达观的人生观,亦可见出他对自然山川的喜爱。苏轼并非单爱自然景物,且爱乡土人物。在儋耳时亦与黎族百姓来往。有《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此外,夜中闻邻家子弟读书声,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特地去看视,极为欣喜,作诗记之(《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苏轼对于草木禽兽也是喜好的,还有许多有关饮食的诗(如饮茶诗、豆粥诗等)。足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乐观爱物的。
苏轼笃于友情,尤其对于子由,兄弟之爱最深,他有“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之句。和子由在一起时,常常作诗,表示他们的归楫之愿。但因宦游,他们之间是会少离多,以不得早偿归田之约为憾。每见面必留连数日,别后则随时书诗酬答,永无间断。苏轼于与子由诗中最亲切倾诉他的衷怀。此外,苏轼笃于交游,对长辈如欧阳公、张方平始终敬仰。其友好有孙觉、王巩、文同、王晋卿、赵德麟、李常、黄庭坚、秦观等,常酬答作诗,诙谐说理,如谈吐然。
苏轼爱好艺术,他自己工书画,有许多题画诗,如《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是一篇自然奔放的七古名作。(此画为苏轼友人王晋卿所作。)又如为名僧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的题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亦是名篇。韩干善画马,文同善画竹,他也有题诗。他精通艺术理论,有许多吟咏吴道子画的诗,对王维、吴道子的画有精辟的评赞。
历来对苏诗评家众多。如沈德潜云:“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说诗蒣语》卷下)
赵翼云:“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
结合两家的评论,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诗的特点:
一、题材的丰富。苏轼博学多能,他代表他的时代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于经史子集、释道经典,无所不窥,加以到处宦游,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的诗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山川名胜、草木鸟兽,都有题咏,为李杜以后的一大家。沈德潜所谓“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是也。题材和博物知识只是原料,“熔铸”是艺术的处理。他以诗人的观点、诗人的感受了解和表现世界与人生。
二、能达。苏轼以为文学要“达”。他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能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苏轼诗歌纵横曲折,无不能达。正如赵翼谓“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就是说他的诗能够爽快达意,达他人所不能达者。苏轼云:“某平生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记闻》所引)东坡虽然在说他的文,也可以论到他的诗。他的诗也是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大概以散文的风格写诗。用散文的做法写诗,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远从韩愈开始,配合古文运动的发展延续下来。所以宋诗多议论、多说理。苏诗以说理、议论畅达见长。不过诗到底和散文不同,散文纯用论辩逻辑达意,而诗之达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并不只是形似,而是要表达出其精神实质,所以他咏吟山水、人物,都能表现出神韵与动态。他以为最善者能体贴物情,畅达物情,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寥寥数字,生动有致,可谓善于体贴物情,是一种达。“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十四字达尽感慨之情,深入浅出。“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借用修辞手段写水一泻千里奔放之势,也是一种达。达不只是达意,不但在说理方面。在抒情、描写方面都求达,即是表现力。即以语言作为工具而表现物象、表现情绪、表现思想的意思。三、多妙悟。
三、多妙悟。苏轼诗多妙悟,含哲理,有理趣。他以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感受能力观察世界,了解人生生活,有许多妙悟。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在山景的形象描绘中寄寓着耐人寻味的理趣,实精辟妙悟之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鸿飞来比人生之际遇,这就并非诉诸感情,而是托于哲理了。苏轼主张自我解放,游于物外。他对于艺术包括诗的见解,不以求形似为满足,而要“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推崇吴道子,更赞扬“摩诘得之于象外”。得于象外,便能够自由解放。沈氏所谓“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即是诗意不受题材拘束,能求得象外的真理,而妙悟也须如此。宋诗使人悟理,唐诗动人感情。我们读苏诗,获得许多智慧。“自言静中阅世俗,有如不饮观酒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凡此均似得道言者,其所谓道,即象外、物外,超旷之道,亦即庄子之道。而此道与诗相通,与书画艺术亦相通也。
苏轼观物之妙,求物之妙,于日常现实生活的小事物中,发挥其人生哲学,于诗中往往发出其对事物的妙悟,也就是深微的理解。苏诗亦多议论,并不干枯,而是高超旷达的。他用艺术家的态度,爱好人生,摆脱功名富贵的追求,引导读者爱好自然与艺术。
四、善比喻。苏诗长于比喻,且立意新奇,不落前人窠臼。前述《题西林壁》以观庐山整体设喻,寓发新意。《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雪泥鸿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绝唱。苏轼有许多写西湖诗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分通俗、亲切,千百年来成为吟西湖的定评之作,再如“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静看,有动观,山如马,湖如镜,晴云如絮帽,初日如铜锣,喻意贴切,栩栩如生。再看《百步洪》诗中“长洪斗落生跳坡,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蹉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中一连串的生动比喻也令人赞叹不已。
五、诙谐。有人说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的人生观是达观主义的,他襟怀旷达,写起诗来“触处生春”,妙语诙谐。石苍舒喜欢写字,筑醉墨堂,日夕学书,草书颇有成就,请苏轼做诗论书法。苏轼送他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借项梁告诫项羽书不足学的故事幽默地开了头,诗结尾说“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又很风趣地说,不须像张芝那样在绢帛上苦练书法,可以用绢来作被褥。苏轼以花甲之年谪居海南之儋耳,难得肉食,人很清瘦,得知同遭贬谪的弟弟人也很瘦,于是作《闻子由瘦》一诗云:“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足可骑黄鹄。”达观坦然,机趣横生。
六、多用典故。苏轼读书极博,作诗“我诗写我口”,譬如说话一样。因其书卷功夫深,谈吐自雅,多用典故,长人知识。苏轼博学多才,历史掌故、博物知识在诗中运用自如,有书卷气,正如赵翼所谓“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
宋人多读书,因此作诗善用典故,而摆脱声色,即宋诗比唐诗朴素,不尚声调铿锵与对偶工整、色彩绚烂的风格,同时却以书史典故充实其间,使不浅俗。苏黄此类作风尤甚。
东坡不能饮酒,所以和李白的醉酒高歌不同,和陶渊明也不一样。同时因为多谈时事怕遭祸,所以他的诗与杜甫的又不同。没有杜甫结合时代大事的忧愤牢骚,也没有李白那样放浪。他的诗在平凡的生活里,触发许多人生的智慧,切合人情,此所以对于后人的影响特大。
苏诗也有缺点:一、说意太尽,缺乏含蓄蕴藉之致(太求达意);二、议论多,诉诸理智,则感情不足;三、用典太多;四、多步韵诗,连篇累牍,太轻易。有佳句,不能全篇都好。
上一篇:《社会发展和文学的关系》
下一篇:《辛弃疾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