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汇编。“楚辞”是楚地歌辞的简称,是一种形式独特的诗体,古人也称为“骚体”。西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典校皇家藏书,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贾谊以后均为西汉人)以及他本人的作品,分为十六卷,汇编成书,定名为《楚辞》。也就是说,《楚辞》实际上是原版“楚辞”与汉代文人拟作的汇编。东汉时,王逸作《楚辞章句》,又加上自己的《九思》,共十七卷。南宋朱熹作《楚辞集注》,将屈原的作品编为五卷,定名为“离骚”,将宋玉以后的作品编为三卷,定名为“续离骚”,删去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拟作;另有《楚辞后语》六卷,辑录荀子以下至唐宋人的楚辞体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楚辞》有多种版本,其篇章和卷数各不相同。《楚辞》没有注释是难以读懂的,故从西汉开始,历代都有以注释《楚辞》名家的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逸和朱熹。王逸是东汉人,担任过皇家图书馆的校书郎,其《楚辞章句》不但是《楚辞》第一个完整的注本,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汉代人注本。按照通常的看法,汉代人去古未远,故其注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王逸对《楚辞》各篇作者的认定,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后代注家也难以将其彻底推翻。至于其字词训诂,更被后代注家视为权威注释,甚至被后代的字典和词典作为根据加以引用。王逸生活的汉代,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时代,反映在《楚辞章句》中,就是处处突出君臣之义,句句强调讽谕寄托,如:“《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离骚》的“香草美人”有寄托,似乎还能说得过去,当他说《九歌》是“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时,就太离谱了。南宋学者洪兴祖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作《楚辞补注》,主要是在训诂名物方面补王逸所未详。对《楚辞》作出全新阐释的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楚辞集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朱熹生活在思想解放的宋代,他对汉唐经学的繁琐与附会非常不满,认为是误解甚至歪曲了“圣人本意”,因此应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发扬光大孔孟的“真传”。朱熹生活的南宋,又是汉民族面对生死危机的时代,屈原的作品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不同意王逸的《楚辞章句》将屈赋解释为讽刺君王或诉说冤屈,在其《楚辞集注》中,他以“忠君爱国”来概括全部屈赋的主题。这种概括得到后代大多数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也难以彻底否定。《楚辞》非同一般的总集,它实际上是传统士大夫“终极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历代第一流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学者,大都要借助它来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怀,这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注本,从而形成所谓的“楚辞学”。古典目录著作如《四库全书总目》在“集部”下首列“《楚辞》类”,以与“别集”、“总集”区别,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上一篇:什么是《别集》
下一篇:什么是《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