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十卷,逸文一卷。三国时魏曹植撰。曹植(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封陈王,死后谥曰思,世称陈思王。自幼颖慧,以才学为曹操所赏识,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后来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曹操改变了主意。曹操死后,曹丕父子相继即位,对他严加监视、打击和迫害,屡次将他贬爵徒封,他名为王侯,实则囚徒,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子建集》计有诗八十余首,完整和残缺的散文和辞赋约四十余篇。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诗歌内容,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曹植生活优裕,情调乐观开朗。生活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又深受曹操影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然而限于生活经验较少,其诗歌主要是以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见长。《白马篇》写立功沙场的“幽并游侠儿”武艺高强,勇于报国立功,诗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句,读来令人觉得富有生气。此诗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的体现和豪情壮志的自白。《送应氏》着重描写东汉皇都洛阳“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愤激,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前期诗歌中还有一些表现他贵公子的优游生活的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
曹植后期的诗歌是他痛苦生活的产物。更多地表现在压制下的抑郁哀怨和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慨不平,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现实。《赠白马王彪》是他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同到洛阳朝会,曹彰到洛阳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得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交织着哀伤、愤慨和恐怖之情的赠诗。诗中怒斥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人由悲悼任城王的暴死而引起人生无常的感叹,最后强颜欢笑地宽慰曹彪,实际上流露出更深的悲愤。《野田黄雀行》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好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所杀,寄托自己无力营救的愤恨心情。《七哀诗》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期弃置勿用的愁思。《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局表示关切,显示了身处逆境而意志不衰的精神状态。诗人在流离颠沛中更清醒地正视现实,《泰山梁甫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于深切的同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是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挚着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追求词采的整练与华丽,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颇有佳作。前期的《与杨德祖书》文笔锋利,意气纵横,陈述自己希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宏大志向,表现出他的卓荦不群的性格。后期的《求自试表》和《求通亲亲表》两篇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前者的内容是要求曹睿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后者则有力地反对朝廷对藩王们的迫害政策,写得慷慨激昂,情绪强烈,几乎是声泪俱下。《与司马仲达书》指责司马懿拥兵自强,作战不力的行为。他的杂文《籍田说》用种地作比喻,主张除去权臣,已经预见到司马氏的阴谋。这说明他在政治上也具有一定见地。曹植也善于写赋,其《洛神赋》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通过幻想,塑造出洛神这个美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如愿的惆怅,充满抒情的气氛。赋中描写细腻生动,形象鲜明,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曹子建集》原集久佚,现传十卷本乃宋人所辑、包括赋四卷、诗一卷、乐府一卷、文四卷。有影印宋大字本及明活字本。别有明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旂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诠评》十卷,附逸文一卷,搜辑较为完备。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近人黄节撰《曹子建诗注》二卷,收诗七十一篇,余冠英选注的《三曹诗选》选曹植诗五十一篇,注释引征极富,取舍严谨,是较好的选注本。
上一篇:毛诗笺
下一篇:阮嗣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