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集。十二卷。南宋辛弃疾撰。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年十三,遭靖康之难,家乡为金兵所占。绍兴间曾两度赴燕京应考,意在谛观形势,待机抗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耿京聚兵山东,辛弃疾率众二千人隶之,为掌书记。次年奉兵归宋,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耿京部将张安国刺杀耿京降金,辛于北归途中闻变,率骑活捉张安国,收拾义军残部投归南宋,即授江阴签判。历任建康通判、司农主簿、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其间曾进《美芹十论》及《九议》,纵论恢复大计,却不蒙采纳,反而屡遭打击,于淳熙八年(1181)被革职,退隐闲居于信州(今江西上饶),达十八年之久。其间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与安抚使。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宰相韩侂胄准备北伐,又被调任镇江知府,旋被诬罢官,归隐江西铅山,赍志以殁。后人辑其诗为《稼轩集抄存》,辑其词为《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词现存近六百三十首,是宋人作词最富者。他在力主抗金而又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将一腔忠愤与全部才情寄之于词,使他成为词史上成就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辛词的主要内容,就是表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词。他为自己早年的传奇式经历自豪:“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他将国家民族的命运时刻萦系于心:“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他以抗金事业自期:“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他还以恢复重任鞭策友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这些词,真可谓体现了辛弃疾的“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读来大声镗,小声铿
稼轩词以雄浑豪放为主调,所谓“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上承北宋苏轼,顺应时代要求,使豪放词在南宋蔚成大国。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这首先表现在,他能驾驭众体,变化如意,终不失自家面目。他或取法于六经,或沾溉于楚辞,并有意效白乐天体、花间体、李易安体、朱希真体、介庵(赵彦端)体等,最终都融化成嵚崟磊落的稼轩体。其次,由于他学问广博,才气过人,喜欢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而多数都自然熨贴,无斧凿痕。如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典实,《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连用西汉陈皇后、赵飞燕、唐杨玉环典实,以古讽今,皆与眼前情事相切,所以前人评说“用事最多,然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陈霆《渚山堂词话》)。此外,他常将经史诸子之语融化入词,甚至直接引用,神来兴到之时,随笔抒写,形成了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加上不太拘泥音律,在形式上就比苏轼的以诗为词更为开拓,有人称之为“以文为词”。然而,稼轩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而又不废婉丽,两者相辅而又相成,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以传统的伤春闺情题材,表现抗金恢复主题,乃是摧刚为柔、回肠荡气之作。
稼轩词在当时即有陈亮、陆游为其羽翼,后来又有刘过、黄机、刘克庄、文天祥、刘辰翁等人薪火相传,直到宋末,在词史上具有领袖一代的巨大影响。当然稼轩词的某些弊病,如用典过多近于掉书袋、过于直率刻露、有时挥洒得又近于游戏等,也对辛派词人产生了消极作用。
辛弃疾生前已有多种词集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稼轩词》四卷,并说另有信州本十二卷《稼轩长短句》。四卷本今可见者有汲古阁影抄宋本和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后刊入《四部丛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今可见者有元大德广信书院刊本、汲古阁刊《宋六十名家词》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近人邓广铭取四卷、十二卷本,补以法式善、辛启泰《辛词补遗》及从他书所辑辛词,得六百二十六首,成《稼轩词编年笺注》,凡六卷、补遗一卷,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最善之本。
上一篇:诚斋集
下一篇:乐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