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总集。明高棅撰。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被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等并称“闽中十子”。该书正集九十卷,选唐代诗人六百二十人,诗作五千七百余首;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人,诗作九百余首。按诗体排列,先古后律。书前有总叙、历代名公叙论、凡例、诗人爵里详节诸项,每诗体之前,都有一叙目,为该诗体之总论,主要说明该诗体的来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变情况。其论诗主要承袭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尤以盛唐诗歌为重。
此书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每一诗体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格,其《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而每一诗人在各体中的位置是变化不定的,如杜甫在五、七言古诗和五、七言律诗中被放在“大家”的位置上,但在五、七言绝句中就被放在“羽翼”的位置上;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他的五言绝句却只能在“羽翼”的位置上。如此一分,每一诗人在各体诗中的强弱程度便一目了然。
此外,此书在论述每一诗体时,常常把九格与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结合起来,通过正、变关系,比较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每一诗体在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发展过程,并点出有那些代表作家,各自的风格如何。如果将这些叙述综合起来,便可看出唐诗在四个不同阶段中演变发展的全貌。
由于此书有着比较严整的体系,份量较大,与前代的唐诗选本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自它问世以后,就一直成为明代人学习诗歌的通用教材,《明史·高棅传》中说:“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终明之世,馆阁宗之。”足见其当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又由于明“前后七子”力倡“诗必盛唐”,一般对此书也都相当推重。明天启以前的唐诗选本基本上都不出其范围。清王士祯因推重盛唐诗,对此书评价甚高,其《香祖笔记》说:“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体》、《鼓吹》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仲宏《唐音》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间有舛语,迨高廷礼《品汇》出,而所谓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皆井然矣。”明胡震亨则以为此书从杨士弘《唐音》演衍而出,说:“高廷礼巧用杨法,别益己裁,分各体以统类,立九目以驭体,因其时以得其变,尽其变以收其详,斯则流委既复不紊,条理亦得全该,求大成于唐调,此其克集之者矣。”但明末清初有一些诗评家对此书却不满意,如钱谦益在《唐诗鼓吹序》中说:“盖三百年来,诗学之受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亘于藏识之中。迨其后时,知见日新,学殖日积,洄盘起伏,只足以增长其邪根谬种而已矣。嗟夫!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今以初、盛、中、晚,厘为界分,又从而判断之曰:此为妙悟,彼为二乘;此为正宗,彼为羽翼,支离割剥,俾唐人之面目蒙幕于千载之上,而后人之心眼沉锢于千载之下,甚矣诗道之穷也。”然而,此书虽有争议,但在我国的唐诗选本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它前后,虽然有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李攀龙《唐诗选》、沈德潜《唐诗别裁》等许多著名唐诗选本,但在作品的广泛、体系的完整、理论的阐述等方面,均未能超过此书。
此书起编于明洪武甲子(1384),完成于洪武癸酉(1393)。目前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间陈炜的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人的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了明代汪宗尼的校订本。这是目前比较好找而又较好的一个本子。
上一篇:雁门集
下一篇:文章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