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集。一卷。又名《麓堂诗话》。明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怀麓堂文集》,内有《诗话》一卷,一百三十多则,单行本题为《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指出此书“论诗主于法度音调”。李东阳认为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章的体制不同。诗成于声。诗异于文就是因其有声律讽咏,可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他指出诗文异体自古而然:“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乐始于诗,终于律。”他认为“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特别是调,体现在“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等方面,包含无穷奥妙,唐音、宋调就是以此分别。因此他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偏重主“具耳”,从“初欲求声于诗”到“论诗专取声”。如他推崇杜甫诗就着眼于声调顿挫起伏,音响与格律正相称。
《怀麓堂诗话》中论述音调的协和、用字的虚实、结构的安排等诗歌创作的技巧也有其独到之处。如“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仅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之同,而凡声之平仄亦无不同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又如论诗的结构布局:“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论用字:“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
《怀麓堂诗话》的主要精神大抵祖述南宋严羽。他宗唐贬宋:“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但是“惟严沧浪所论超离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李东阳论诗推崇唐格、唐调、唐人句法、唐人声律。他说自己少时曾对盛唐李杜诸人诗“极力摹拟,恨不能万一耳”,而他最得意的作品也是拟古乐府诗。因此,对明代诗坛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有重要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长沙(李东阳)之于李(梦阳)何(景明),其陈涉之启汉高乎?”
但是,李东阳同前后七子还是有所不同。他在明代诗坛上以宰臣的地位企图以唐诗雄浑的格调来纠正“台阁体”萎靡平庸之失,毕竟开了风气之先。他也发表过反对摹拟的很好的意见。如:“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万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在《镜川先生诗集序》中,他明确说:“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俯首缩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矣。”在诗歌发展方面,他肯定宋代诗人苏轼的贡献。
《怀麓堂诗话》对唐诗声律格调的研究与提倡,为清代沈德潜“格调说”诗歌理论所吸收。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本有中华书局《历代诗话续编》排印本。
上一篇:修辞鉴衡
下一篇:升庵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