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刑名律令·名医名案
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上述各方面理论体系的完备与发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因而它的成就更重要地表现在历代成功的治疗实践之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非医学典籍中,记载了大量名医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故事;总结整理名医成功的诊治案例,则形成了许多“医案”。
在广为流传的中医史话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扁鹊与华佗。
扁鹊 (约公元前407~前310)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勃海郡(今河北省任丘县)人。行医时,始以“扁鹊”为号。青年时期,曾跟随长桑君学习医疗技术,得长桑君“禁书方”(秘方)。他在长期临床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传说他的著作有《扁鹊内经》等,但均已失传。现存《难经》,《唐书·经籍志》载为秦越人所作。实际并非扁鹊的著作,而是其弟子与后世医家据扁鹊的理论和经验整理而成。其内容通过人体解剖来阐明生理、病理、脉理及针灸、经穴等,所以后人认为他的切脉和针法是很高明的。
扁鹊经常游走各地,入乡随俗,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忠实地为群众医伤治病。如他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听说当地群众重视妇女,他就作为带下医(妇产科医生),诊治妇科病。到雒阳(今河南洛阳),听说当地很尊重老人,他就着重治疗耳聋、眼花、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等老年病。他到秦(今陕西咸阳一带),当地风俗喜爱小孩,他便以治疗儿科疾病而闻名。他的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包括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区),每到一地,除能“随俗为变”满足当地群众的要求外,还能不断吸取各地民间医疗经验,丰富他的医疗技艺,以致他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多样的医疗技术。他精通内、外、妇、儿等各科,并有很深的造诣,曾治愈很多疑难重证。如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得病已死,国王悲痛不止。扁鹊询问情况后,判断太子没死,而是患“尸厥”证,尚可急救。于是他让他的弟子子阳用砭石针三阳五会穴以急救,不一会太子果然苏醒。扁鹊又让他的弟子子豹用药热熨周身,使温暖的药气深入体内,太子遂逐渐可以坐起。以后又用药调理,终于使太子恢复健康。这件事情广为流传,都说扁鹊能使死人复活。扁鹊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中国成语“起死回生”正是由此而出。
扁鹊诊断疾病有系统的方法,从《史记》有关扁鹊诊病处方的记载来看,他对切脉、望色、听声、问病相当重视,可见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已被扁鹊用得相当熟练。《史记》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扁鹊切脉水平的高超及他对后世影响之大。《史记》还载有一著名故事:扁鹊到了齐国,齐桓侯招待他,他观察桓侯的气色便断定桓侯有病,病在皮肤、肌肉之间,不治就会深入。桓侯不信。5天以后,扁鹊又见到桓侯,断定他的病已深入血脉不治将进一步深入。桓侯还是不信。又过了5天,扁鹊再见到桓侯,断定他的病在肠胃之间,不治必定深入。桓侯仍不理睬他,扁鹊出来,桓侯非常生气。又过了5日,扁鹊见过桓侯,当他望见桓侯的气色时急忙避开。桓侯派人追问原因,扁鹊回答说,病在皮肤、肌肉部分用汤熨之法可以治疗;病在血脉,用针石之法可以治疗;病在肠胃,用药酒可以治疗;病已入骨髓时,你就是请掌管生死之神来也没办法。现在桓侯的病已深在骨髓,难以医治了。又过了5日,桓侯才开始感觉到身体有病,便派人去请扁鹊,这时的扁鹊早已逃离齐国。桓侯终因病深医治无效而死。
扁鹊掌握多种治疗方法。如砭法、针灸、按摩、汤液、熨法、手术等。他极端反对迷信鬼神,提出:“信巫不信医”是6种无法医治的病人之一。他的这种思想,对医学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扁鹊的一生,声望甚著。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后被妒忌他的秦国太医李醯派人杀死。
华佗 (141~208)字元化,又名旉,三国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年轻时曾游学于徐州,兼通《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知晓养生之道。他蔑视功名,谢绝了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的举荐,潜心从医,为人民大众治病,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他医术熟练,处方用药得心应手,用方选药少而精深,药到病除。若用针灸,取穴少而精良,得气以后,病可即除。他对妇科、外证等亦有很深的功力。他运用酒服“麻沸散”(由多种有麻醉作用的中草药研面制成,现已失传),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手术,实为中医外科鼻祖。
关于华佗治病的故事很多,相传他曾为孙策治疗弩毒,为关羽治疗箭镞,为曹操治疗头风病等。华佗断病治疗有超人见解,被传颂为用奇法、治奇病、收奇功。有一次,华佗在路上碰到一个被家人用车推着的病人,那人想吃而吃不下东西,在车上痛苦地呻吟。华佗仔细观察后,让他到刚才来的路边卖饼人那里取3升用蒜苗腌制的酸菜水,一次喝下。结果病人马上吐出一条像蛇一样长的寄生虫,病即痊愈。
广陵太守陈登患病,自觉胸中烦闷,面色赤,不能食。华佗切脉后说: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胃中有虫数升,将要发展成内脏痈疽病,这病是由于吃生鱼、生肉造成的。即熬汤药2升,分两次服下。不多时,患者吐虫约3升多,个个头赤而蠕动。病人顿觉舒服。华佗告诉病人,此病3年后还会复发,到那时如能遇到良医尚可挽救。过了3年,患者果真犯病,找华佗,佗不在,终于抱病而死。
有一郡守患病,华佗看后认为可用大怒治其病,于是多收其财物而不给予治疗,临走还留言骂之。郡守果然非常生气,令人捉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并未如此办理,郡守更加愤恨,因盛怒而吐黑血数升,病却痊愈。
有一军吏李成,苦于咳嗽,昼夜不宁。华佗认为是肠上生痈所致,遂给药面两钱,患者服后,即吐脓血2升,咳嗽渐愈。华佗还告诫他,18年后此病必然复发,若不吃此药,绝好不了。遂将药面给李成备存。过了五、六年,邻居有人患了如同李成当年那样的病,求医找药甚急。李成非常同情,把自己备存的那份药给了邻居,自己特地去找华佗,重新求药。不巧,正遇华佗犯事被捕,李成不忍心打扰。18年后,李成果然旧病复发,因无药可服而亡。
华佗医术绝技尽如上述。他的一生气节高尚,刚直不阿,不图名利。表现出一个民间医生的崇高品德。曹操曾强留他当侍医,他托辞妻子有病加以拒绝,曹操屡次派人催促,他坚决不从,结果被曹操关进牢狱,最后惨遭杀害。他临死前曾把所著一卷书托付狱吏,但狱吏害怕违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索火将书烧掉。他的著作未能流传下来,这是中医中药史上的重大损失。现在的《中藏经》是后人假托他的名字的作品。
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医案”的是淳于意。
淳于意 (前216~前150)姓淳于,名意,因曾作过太仓长,故又称其为仓公,西汉临菑(今山东临淄)人。少年时喜爱医术,后得公乘阳庆之传,又拜公孙光为师。由于他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医术,公乘便将毕生的经验,连同祖传医书、禁方(秘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淳于意。淳于受业三年,学习了黄帝、扁鹊之脉书,掌握了五色诊病。他为人治病,决断死生,较多应验。淳于意在治病过程中深感单凭医生的记忆,无法记清众多患者的主诉、辨证、治法等情况,于是他开创了用文字记载病案的先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淳于意治疗的25则病案,古代称之为“诊籍”。这些医案详细地记录了患者姓名、职业、地址、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预后等内容。不论是成功的病历或失败的病例,都如实记录。这些是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是中国“病历”的创始。他的25则完整病案,除分门别类为内科、妇科、外科、牙科等外,还在论断方面注意了望诊和切脉。25例中有10例是以脉象判断死生的,强调对症下药。他对一些疾病的原因也有正确的认识,如认为龋齿是由于“食而不漱”造成的。在治疗中,他运用了汤剂、丸剂、散剂、含漱剂、药酒等不同药物剂型以及刺、灸、冷敷、内服等治疗方法。他使用的药剂如:“莨菪一撮,酒服下奶,治王美人怀子而不乳”;“饮芫花一撮,打下肠道寄生虫‘数升’”等,这些实为中医临床中的宝贵遗产。
淳于意反对当时社会中统治者妄图长生不老而追求炼丹服石,这种科学态度有利于中医中药沿着正确道路发展。
汉文帝四年(前174),淳于意因刚直不阿,被人诬告,传至京都问罪。后因恰逢西汉废除肉刑,淳于意才得以免罪,遣还原籍。
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个人医案,至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一些辑录前代名医实践的综合性医案,如《神医诊籍》、《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以及带有评点性质的《医宗撮精》、《古今医案按》等等,为中医的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用性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它是在中国哲学特有的注重整体、讲究有机联系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下,经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风格卓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医药学源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医药学,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国的医药学已走向世界。它从卓有成效的实用价值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成就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尊敬和重视。通过学术交流,中国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学习针灸为先导的“中医热”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中国医药学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着的源头活水,它善于从西医中借鉴经验、吸收营养,为自身的完善注入活力。在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国医药学的特色,如何看待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如何找到传统方式同现代科学方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医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并且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理论必将获得重大的突破;中国医药学将为医学尖端问题的攻克、为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传统文化·史官史学·史官史家
下一篇:传统文化·古代舞蹈·周代乐舞